【摘 要】
:
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即具备铜合金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和高强度高硬度,又具备固体润滑剂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导电弓滑板、电刷、轴端接地装置和发电机集电环等方面。本研究以球磨混合法制备的Cu-Cr-Zr复合粉末为基体,采用Nb粉、铜包石墨粉、MoS2为增强体,使用直热法粉末烧结技术制备了不同Nb含量(0 wt.%、0.05 wt.%、0.15 wt.%、0.25 wt.%)的Cu-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即具备铜合金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和高强度高硬度,又具备固体润滑剂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导电弓滑板、电刷、轴端接地装置和发电机集电环等方面。本研究以球磨混合法制备的Cu-Cr-Zr复合粉末为基体,采用Nb粉、铜包石墨粉、MoS2为增强体,使用直热法粉末烧结技术制备了不同Nb含量(0 wt.%、0.05 wt.%、0.15 wt.%、0.25 wt.%)的Cu-Cr-Zr-Nb合金、不同铜包石墨含量(0 wt.%、2 wt.%、5 wt.%、8 wt.%)的C/Cu-Cr-Zr复合材料和不同MoS2含量(0 wt.%、2 wt.%、5 wt.%、8 wt.%)的MoS2/Cu-Cr-Zr复合材料。研究了增强相的种类、含量、固溶时间、摩擦速度等因素对材料微观组织、致密度、导电率、硬度、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Cu-Cr-Zr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Nb粉、铜包石墨和MoS2,通过对基体晶粒度、致密度、硬度和导电率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随着不同增强相的添加,Cu-Cr-Zr合金的晶粒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细化,硬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铜包石墨添加量为2 wt.%时晶粒细化效果最显著,基体平均晶粒直径为3.6μm,MoS2添加量为2 wt.%时硬度提升幅度最高,为114.7 HV;铜包石墨添加量为2 wt.%时,Cu-Cr-Zr合金的致密度得到提高,Nb、MoS2的添加均降低了Cu-Cr-Zr合金的致密度;不同增强相的添加均降低了Cu-Cr-Zr合金的导电率;(2)对Cu-Cr-Zr-Nb合金、C/Cu-Cr-Zr复合材料和MoS2/Cu-Cr-Zr复合材料进行固溶时效处理,重点研究了固溶时间对材料硬度和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Cu-Cr-Zr-Nb合金和C/Cu-Cr-Zr复合材料的硬度表现为先降低,然后升高,最后趋于稳定,而MoS2/Cu-Cr-Zr复合材料的硬度表现为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三种材料的导电率均为先逐渐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在优先考虑硬度的条件下,Nb含量为0.25 wt.%的合金在经过950℃固溶6 h,450℃时效4 h的处理后性能最佳,硬度为96.9 HV,导电率为50.84%IACS;含2 wt.%铜包石墨的复合材料在经过950℃固溶5 h,450℃时效4 h的处理后性能次之,硬度为90.8 HV,导电率为56.36%IACS;含2 wt.%MoS2的复合材料在经过950℃固溶5 h,450℃时效4 h的处理后,硬度为89.2 HV,导电率为54.43%IACS;(3)对经过最佳热处理工艺条件处理的Cu-Cr-Zr-0.25Nb合金、2 wt.%C/Cu-Cr-Zr复合材料和2 wt.%MoS2/Cu-Cr-Zr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结果表明,在低速低载荷的条件下,随着摩擦速度的不断提高,2 wt.%C/Cu-Cr-Zr复合材料和2 wt.%MoS2/Cu-Cr-Zr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不断降低;Cu-Cr-Zr-0.25Nb合金的平均摩擦系数随着摩擦速度的提高也是逐渐降低的,然而由于没有减磨材料的介入,其体积磨损率是逐渐升高的;当摩擦速度为100 mm/s时,2 wt.%MoS2/Cu-Cr-Zr复合材料的耐磨减摩性能最好,平均摩擦系数为0.23,体积磨损率为0.546×10-3mm3/N·m;2 wt.%C/Cu-Cr-Zr复合材料次之,平均摩擦系数为0.296,体积磨损率为1.099×10-3mm3/N·m;Cu-Cr-Zr-0.25Nb合金的耐磨性较差,平均摩擦系数为0.23,体积磨损率为2.28×10-3mm3/N·m。
其他文献
碳/碳(简称C/C)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低膨胀系数、摩擦性能好,以及抗热冲击性能好、尺寸稳定性高等优点。是如今在1600℃以上应用的少数备选材料,被认为是在机械以及结构材料方面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温材料之一。例如作为高速制动材料、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部件(涡轮叶片、挡火板、喉衬、机翼前缘等)。但是由于C/C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周期长且工序繁杂,且受到制备装置的影响,所以难以生产结构复杂的零件
铝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强度、高耐磨等性能在航天、交通等领域应用比例大幅度增加。目前大多数都是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而利用传统铸造技术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采用传统铸造技术在基体铝合金中添加高熵合金来制备多相金属间化合物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本文分别在纯铝中添加AlCoCrFeNiTi和AlSiTiCrNiCu并在6061铝合金中添加AlCoCrFeNi高熵合金制备出铝基复合材料。
WC/Cu复合材料结合了WC高强度、高硬度和Cu高导热导电等特性,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开关、继电器、接触器等电接触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有粉末冶金法、铸造法、内氧化法和熔体浸渗法等,其中熔体浸渗结合冷冻铸造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和基体以层状结构交替排列,能较大程度发挥增强体和基体的特性。此方法较多用于铝基复合材料领域,使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均有所提高。若用此方法制备铜基
气敏传感器因兼备制造成本低、体积小、能耗低等优势,在监测众多挥发性有机物气体(VOCs)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传感材料作为气敏传感器器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因此对其开发及优化成为气敏传感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课题。本文选择以复合型金属氧化物偏锡酸锌(ZnSnO3)作为基体材料,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Bi与CuO 及Ce对ZnSnO3基体进行改性工作,成功得到ZnSnO3
铜/碳复合材料通常是以铜为基体,与碳质材料(包括金刚石、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作为增强相而制得的铜基复合材料。在基体中引入碳质材料能够显著提高铜/碳复合材料的强度、耐高温性、耐磨耐蚀性等性能,这种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铜/碳复合材料问世以来,铜基体与碳质材料的界面就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业界渴望铜能与碳质材料获得良好的相容性。然而,即便在过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结合了颗粒增强相高模量、耐磨性、耐腐蚀性、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使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以TiB2颗粒为增强相并结合Al-Cu基体合金,采用原位自生法制备的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最典型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其制备方法简便,不仅不需要大规模改变现有的设备,而且还实现了复合材料中TiB2增强相颗粒的尺寸达到纳米级别,使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运用在航
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抗磨损、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作为机械装备运动零部件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然而,由于两相原子结构、原子键结合类型和化学组成差异较大,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可靠性差,严重制约了其在机械运动部件中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基于三维连续网络结构设计理念,在探明结构参数对自润滑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和界面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
类石墨烯材料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可接触活性位点以及快速的层间离子扩散通道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电极材料。但是,类石墨烯材料也存在层状结构易于堆叠、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体积膨胀明显以及由于层间较大范德华力导致的离子扩散速率缓慢等缺点。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类石墨烯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工作从结构决定性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的层间距调控技术来调节类
传统铸造工艺的铸型制作一般需要模样或者模具,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未来市场对单件或者小批量铸件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制造的需求。增材制造工艺采用离散-堆积成形原理,具有柔性高、周期短的特点,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的铸型制造技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SLS(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A(Stereolithography)、3DP(Three Diamensio
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做为一种由谐振单元按周期性排列的方式组成的二维或三维结构,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航空航天、雷达以及卫星通讯等领域大放异彩,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论是军事技术领域还是民用科技中都有它广泛的用途。随着专家学者们对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微波EDA软件的开发,影响FSS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