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空间中无线信道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G在中国正式商用,5G网络的到来带来了许多新标准、新技术。为了满足海量连接、超高速率需求,未来5G网络规划除了会使用6G以下频段,还会使用26GHz/28GHz/39GHz等高频段,这使得原有统计性无线信道模型很难达到现有需求。通过研究无线信道中确定性传播模型,特别是射线追踪技术,能够有效适应于当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此外5G中高频段电磁波覆盖特性研究还不完善,针对5G网络规划的仿真平台还有待研究。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反向射线追踪技术的确定性传播模型仿真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城市场景无线电磁波传播仿真分析,同时也可用于郊区以及农村环境场景。仿真平台支持输入天线,工参等数据输出路径损耗文件的功能,可为5G无线网络规划提供支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用于5G无线网络规划的确定性传播模型仿真平台的需求,构建仿真平台的整体功能结构。2.研究射线追踪实现方式,选定以反向射线追踪为基础的射线追踪实现方案,同时设计采用空间体积分区算法、背面剔除、可视区、遮挡判断对反射射线追踪进行加速。此外还研究了电磁波各种传播方式下对应损耗的计算方法。3.设计并实现确定性传播模型仿真平台,通过对仿真平台进行模块化处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4.对仿真平台功能进行测试,分析直射、反射以及绕射对网络覆盖的影响。此外,分析最大反射次数为1-4次以及最大绕射次数为1~2次的覆盖情况。5.应用仿真平台对700MHz、2.6GHz、3.5GHz以及28GHz频段进行应用实例分析,对比不同频段的覆盖特性。
其他文献
基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从林区、气候区、林龄等方面研究我国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碳密度、碳储量,同时分析1973-2013年天然林和人工林固碳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各林区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储量差异较大且人工林碳密度均低于天然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各气候区天然林碳密度为36.61~61.69 thm-2,人工林碳密度为27.75 ~38.52 t.hm-2;在气候区尺度上,除了降水和温度外,林分类型也是影响林分碳密度的关键因素.人工林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天然林的碳
大规模MIMO,作为5G的核心技术之一,经常和波束赋形、毫米波等概念相结合,可以使基站的覆盖精确度大大提高。在无线网络规划平台上,通常使用大规模MIMO中的均匀平面阵的天线结构,对波束进行赋形。在赋形过程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天线增益权重,根据这些权重值可以生成天线的方向图,得到各个方向的天线增益,将其应用于覆盖仿真模块中的射线追踪的路径损耗的计算中,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覆盖效果。本文针对实际场景中基站
2020年对不同种源(龙岩漳平芦芝(“芦”)、漳平拱桥(“拱”)、南平溪源庵(“NPX”),三明莘口(“莘口”)等地16个竹柏单株)的竹柏种子含油率、油脂成分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结果 表明:不同种源的竹柏种子油脂脂肪酸组成变异丰富,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不同种源间花生二烯酸差异显著,含油率、棕榈酸、二十一碳酸、山嵛酸、亚油酸等指标差异极显著.参试的4个竹柏种源种子含油率为24.200%~32.886%,饱和脂肪酸25.800%~35.700%,不饱和脂肪酸64.200%~
2018年,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在海拔800~1200 m区间内每隔100 m设置1个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和光特性测定.结果 表明:平均树高、枝下高和冠层面积随海拔上升有增大的趋势,而胸径、冠幅体积、冠层厚度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面积指数随海拔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叶倾角随海拔升高有增大的趋势且均以水平略向下的叶为主.各样地的无截取散射值都很小,且各海拔段没有明显差异.树高、冠幅半径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为负相关性,冠层厚度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胸径、冠层体积与各
随着有关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加入到数字化的大军之中,对信息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前我国通信技术正从4G向5G高速发展,整个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对网络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以追随技术发展潮流。伴随着产业数字化和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企业机房面临着设备老化、性能不足、面积扩展、技术升级等问题。为了扩大信息系统规模,满足业务系统需要,应对行业竞争,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