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钯和汞的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常见的污染物,重金属(Heavy Metal)是比重相对轻金属更大的一类金属,可以由工业污染、交通尾气以及食物、化妆品中引入。由于脂溶性高、易产生螯合作用等特性,重金属在自然界或人体内存在着蓄积的现象,当蓄积达到一定量时,容易引发机体各器官、各系统退行性功能损伤,因此危害巨大。除了传统的检测手段之外,最近新发展起来的荧光小分子探针检测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这些检测手段都存在无法应用于活体检测的缺点,因此本工作主要以重金属钯和汞为例,探索将前沿的生物发光检测手段应用于重金属的检测中。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依赖于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化学发光。其本质是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一系列生物反应产生化学能,并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凭借其高灵敏性、高生物相容性以及可视化等特点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萤火虫生物发光系统是研究最为完善的一类生物发光系统。基于已报道的重金属钯和汞的荧光小分子探针的设计机理,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五个生物发光探针,以开发用于重金属钯和汞的体内外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前言;二、重金属钯的生物发光检测及其应用;三、重金属汞的生物发光检测及其应用。第一部分介绍了重金属的概况、其污染和毒性研究现状及传统检测方法;总结目前已有的重金属钯和汞的荧光小分子检测探针及其基本检测原理;概括了生物发光的原理及萤火虫萤光素系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2个重金属钯生物发光探针。钯在珠宝装饰行业、交通行业、电子和电气行业、医疗行业以及工业催化行业均有相应的应用,但钯进入体内后会引起很大危害,因此本部分设计合成了两个生物发光钯探针。两个钯探针均以炔丙基醚基为水解基团,与钯作用后释放萤光素酶底物,从而实现检测钯的目的。该部分对探针的合成路线、体外应用、细胞水平应用及动物水平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个钯探针均可以实现体外对钯的线性检测,但CH-1的强度较弱,因此在动物水平仅以CH-2为检测探针,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实现对钯在小鼠体内的检测。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3个汞生物发光探针。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重金属,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应用,包括制造行业、医药行业、化妆品行业以及矿产业等。汞是一中毒性非常大的重金属,临床上重金属中毒的案例不在少数,而且随着工业发展,汞的大规模污染也有发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本部分设计合成了三个汞离子探针。分别以乙烯基醚基和丁炔基醚基为水解基团,在汞的作用下释放萤光素酶底物,用以检测汞。该部分对三个探针的合成路线,体外检测,细胞水平应用以及动物水平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HG-1由于反应温度原因,只能实现体外检测,而CHG-3检测范围窄,灵敏性差,因此选择检测范围窄且易于反应的CHG-2作为体内水平检测的探针,CHG-2体内可以实现对汞中毒的检测,而且有对汞中毒体内蓄积状态进行检测的潜在价值。
其他文献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是基础资源也是战略资源,直接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命脉。近些年以来,水资源污染以及全球性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
为研究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断裂故障的影响因素,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断裂位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应力集中,为最大应力处。在不改变从动盘的扭转特性、轴向压缩特性、摩擦性能、外部
感觉统合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促使中枢神经能够对组合做出有效的动作反馈。感觉统合在大脑中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由大脑统合感觉信息,同时对感觉统合的信息进行比较
减量开采与地下水回补相结合的热备涵养运行模式在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地实行以来,地下水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本文分析了区域内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开采量大小是地
对筛选出的A.niger A-03菌种产果胶酶的一些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50℃~55℃,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热稳定性下降;最适pH为4.0,果胶酶活力稳定的pH范围为3.5~4.
Bootloader的编写是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以S3C4510B为例,结合已经成功运行的代码,详细介绍了Bootloader的主要功能及具体实现,重点分析了系统中断向量的设置
选取了陕西省商南县为研究对象,在广泛了解关于移民搬迁绩效评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综合效益为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准则层,选取27个评估指标构建了移
有关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的越冬情况国内已有记载,我们在观察其生活习性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情况。 文献记载小麦叶蜂在国内以蛹越冬,1988年5月中旬,我们在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