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以荥俞合穴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对针刺治疗及神经营养治疗DPN进行客观评价,探究治疗前后针刺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方案。方法:招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含血糖控制及弥可保口服营养神经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针刺治疗。穴位选择足阳明胃经荥输穴内庭(双)、陷谷(双),足太阴脾经荥输穴大都(双)、太白(双),手阳明大肠经荥输穴二间(双)、三间(双),手太阳小肠经荥输穴前谷(双)、后溪(双),手厥阴心包经荥输穴劳宫(双)、大陵(双),胃、大肠及小肠的下合穴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与下巨虚(双),背俞穴肝俞(双)、脾俞(双)及肾俞(双),手法予平补平泻,一周3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及治疗4周后DPN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多伦多临床评分表(Toronto Clinical Assessment,TC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并对糖尿病患者接受针刺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1)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基础治疗组自治疗1周后中医症候积分逐次评价降低,在治疗2周后至治疗4周后评分与治疗基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2周后、3周后及4周后的评分较前一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治疗后每周中医症候积分较前一周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评分较基线明显改善(P<0.05)。基础治疗组治疗后对口渴喜饮、大便干燥、心烦、脘腹胀、头身困重、倦息乏力、失眠的症状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口渴喜饮、大便干燥、脘腹胀、头身困重、倦息乏力、失眠、夜尿频多、腰背痛、胸胁痛、肢体麻木及肢体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TCSS评分:基础治疗组TCSS从治疗第1周后开始呈下降趋势,除治疗2周后与第1周无差异,其余较前一周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干预第一周治疗后TCSS评分下降,从第2周后开始的每一周治疗后评分都较前次降低(P<0.05)。(3)VAS评分:基础治疗组DPN患者VAS评分从第一周治疗后逐周下降,至第2周治疗后上升,治疗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VAS评分自第1周治疗后逐渐下降,均较上周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自治疗2周后起每周评价与前一周评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NF-α:基础治疗组DPN患者TNF-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针刺干预后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治疗4周后针刺组对中医症候的改善较基础治疗组明显(P<0.05)。在大便干燥、头身困重、肢体疼痛方面针刺疗效优于基础治疗(P<0.05)。(2)基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治疗4周后4个评价时间点对TCS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疗效相当。(3)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在2周治疗后对VA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治疗第3周后,针刺组与基础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基础治疗组TNF-α水平较针刺组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础治疗组和针刺组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感觉、体征和功能异常;(2)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方面,针刺具有显著优势;(3)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改善患者大便干燥、头身困重、肢体疼痛的中医症候上疗效优于基础治疗;(4)基础治疗组及针刺组在改善TNF-α方面无差异,但针刺组较基础治疗组有降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