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冲程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半直喷喷射方式分析及优化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动机采用二冲程工作方式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简单的优点。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以液压油作为能量输出介质,在循环过程中难以利用液压能下行回位,因此二冲程工作方式是一种适用于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工作方式。然而,对于二冲程发动机来说,长久以来面临的燃油消耗较大问题仍是限制二冲程发动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仿真和试验手段,研究了基于二冲程自由活塞发动机从采用气道喷射到半直喷喷射方式的混合气生成状况和发动机运行特性,探索改善二冲程发动机燃油消耗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CONVERGE仿真建模软件搭建了二冲程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三维仿真模型,首先对原机采用气道喷射时的燃油喷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气道燃油喷射过程中,燃油喷雾易受气道内高速气流而被吹散至气道壁形成油膜,开阀喷射时的燃油捕集率仅为53.3%。采用半直喷喷射方式后,燃油捕集率提高至90%以上,但气化效果下降,具有较好的节油效果。为了提高半直喷喷射方式的混合气生成效果,本文分别从喷油器流量、喷射相位和喷射角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对二冲程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混合气制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流量的喷油器的最佳喷射窗口大于小流量喷油器,喷射灵活性更佳;喷射相位越晚,燃油捕集率越高,最高可优化至99%,比采用气道喷射时的燃油捕集率高出39%(闭阀喷射时的燃油捕集率为60%),极大的改善了二冲程发动机的燃油短路问题;存在一个最佳的燃油喷射角度,与气缸轴线夹角43°~48°,此时的气化率可达98.5%以上,燃油捕集率可达98.4%以上。燃油喷射角度过大时会带来燃油的逃逸增大,过小则会带来燃油气化率的降低。基于模拟过程中所得出的半直喷喷射方式的优化途径,对发动机样机的喷射方式进行改造并进行连续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半直喷喷射方式后,发动机连续稳定运行时的燃油消耗量低了30.6%,燃烧效率增大了23.4%,有效的改善了二冲程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燃烧效率,证明了半直喷燃油喷射方式在解决二冲程发动机燃油消耗较大问题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其他文献
在内燃机中采用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实现燃料供应的精确控制,是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和能效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随着喷射压力的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快速降压带来的空化问题也随之变得不容忽视,空化不仅会造成空蚀而影响动力元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还会对系统流通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燃料喷射系统的性能,因此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中的空化流动机理的探究与问题的缓解,对燃料喷射系统高可靠性和高一致性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研
火焰不稳定性可以改变局部火焰形态和结构,引起层流火焰的自加速,从而影响放热率、污染物排放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本文对二维圆柱形乙醇/空气火焰和掺氢乙醇/空气火焰在不同压力和当量比下的层流燃烧特性和胞状不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计算使用简化的乙醇骨架机理和详细输运参数。结果表明,火焰不稳定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当量比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在略富燃(φ=1.2)时最不稳定。之后,通过线性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二维模型,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小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了多孔介质预热区、反应区、壁面预热区三个区域和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和壁面在反应区的热损失效率。采用参数化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ks)、孔隙率(ε)、壁面导热系数(kw)、当量比(Φ)、进口气体流速(Uin)等因素对燃烧温度(Tf)、多孔介质回热以及壁
GDI汽油机向小型强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在获得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爆震、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并且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常以牺牲燃油经济性为代价。发动机喷水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抑制爆震,降低排气温度和NOX排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动机的需要。本课题围绕发动机进气道水喷射技术,基于一台4缸GDI汽油机,改装并设计了进气道喷水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发动机试验与Python理论计算、一
内燃机作为移动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部件,其节能减排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能量大等特点,采用热力循环开展排气余热回收被公认为是最具节能潜力与效率提升的技术之一。烟气换热器作为热力循环中置换排气热量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同时带来的排气背压上升和额外负重均会损耗内燃机原机功率。因此,本文针对移动装置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
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内燃机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以CO2混合物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可以较好的适应内燃机余热特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冷凝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部件设计及系统的稳态计算,缺乏对其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然而,由于内燃机工况的频繁波动,系统常常在变工况下运行,所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
现代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和更大功率密度的设计,因此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于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逐渐严苛,这也对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与功耗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冷却系统存在诸多局限性,电控部件与电控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冷却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冷却系统从被动地控制温度转变为主动地管理能量,进而为提高冷却效果和整机效率提供了潜在的更好解决方案。先进智能冷却系统不仅能保证发
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迫切要求开发高效传热机构以将热量从器件传递到散热器。脉动或振荡热管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以很小的温差传递大量的热量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特征,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为解决实验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壁厚三维脉动热管物理模型。采取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与缸内碳烟的氧化过程密切相关,而缸内碳烟颗粒物的内部氧化是碳烟氧化过程的重要组成。因此,开展碳烟内部氧化过程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全气缸取样系统获得不同进气条件下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中的碳烟颗粒,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谱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分别测量分析碳烟样品的基本粒子粒径分布、纳观结构以及氧化活性,并将缸内燃烧的数值模拟与上述参数结合,以评价碳烟颗粒物内部氧化的倾向性。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