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E/乙醇/柴油掺混燃料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wo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台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及喷油控制参数对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针对不同环境温度、不同纯度乙醇以及PODE作为助溶剂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互溶稳定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PODE可提高无水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互溶性和十六烷值。PODE对含水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助溶能力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含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会使PODE/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互溶性变差。台架试验表明,随着PODE与乙醇的掺混比例增大,加权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显著增大,而去除热值影响的加权当量BSFC略有增大,加权HC排放减少,而加权NOx排放增加。在柴油中掺混PODE和乙醇可以降低加权CO排放,但是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大,加权CO排放的下降趋势减弱,与柴油相比,DPE15(PODE体积分数为20%,乙醇体积分数为15%)甚至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冷怠速条件下CO排放增加所致。随着PODE与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加权碳烟排放明显降低,DPE15的降低幅度最大为86.9%。进一步针对混合燃料在不同负荷和不同喷油策略下的燃烧和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掺混乙醇和PODE可以加快燃烧后期的燃烧速率,增大扩散燃烧速率。在中、小负荷下,混合燃料的有效热效率(BTE)与柴油基本相当。随着负荷的增加,与柴油相比,混合燃料的HC和碳烟排放降低幅度减弱,NOx排放增长幅度增强。在不同喷油时刻和喷油压力下,掺混燃料的CO排放基本相当,主要受喷油时刻和喷油压力影响。随喷油压力增大,掺混燃料NOx排放较柴油的增幅逐渐变大,喷油时刻和喷油压力对掺混燃料碳烟排放影响较柴油小。以上研究表明,PODE可以保证柴油-乙醇互溶,且三元燃料PODE-乙醇-柴油的CN与柴油相当,燃用后对重型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有较大改善,燃用PODE可以增大扩散燃烧速率,碳烟排放大幅降低。考虑热效率和排放,DPE5(PODE体积分数为20%,乙醇体积分数为5%)在四种掺混燃料中最优。研究为乙醇以及PODE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中低温热能含量巨大(地热能、太阳能、工业废热等),有效地利用这些中低品位热能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具有深远意义。目前的中低温热能利用方式中,有机朗肯循环成为了最为有效、应用范围最广的方式之一。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不同于通常的以热源、蒸发温度等为核心变量的研究论文,考虑到冷凝温度的变化是影响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较低的冷凝温度能够十分显著地提高系统性能,本文以冷凝温度为出发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拥有丰富的波浪能资源。其中南海作为我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具有很高的开发潜能。高精度的波浪数据在海洋资源的利用、海上贸易、台风预报以及海洋工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现场测量数据的高成本问题,提高南海波浪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利用海浪数值模拟的方法实现了对南海波浪能资源的长期评估。首先,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应用海浪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WAVEWATCH-
我国以工业生产余热和内燃机余热为代表的中高品位余热能数量大且品质高,极具回收潜力。有机朗肯循环可以实现对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工质对余热回收效率有很大影响。传统工质存在高温分解和环境破坏问题;碳氢类工质分解温度高,循环性能好但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工质热源匹配性好,利于系统小型化,但其循环效率低。二者混合组成不同配比的碳氢/二氧化碳混合工质可以结合各自优势,达到对循环性能、安全性和环保性的平衡。但不同
沸腾现象由于其良好的传热性能,在核能、化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微电子机械等与传热(冷却)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近年来电子芯片的快速发展,其所需要的换热量在直线上升,发热密度已经达到了MW/m2量级。这一热流密度值已超过以水为介质的池沸腾及常规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因此,提高沸腾传热的临界热流密度是提升冷却技术性能的关键,是工业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本论文针对在电子芯片等微小型发
柴油喷雾燃烧过程受到氧气比例和稀释气体组分的直接影响,同时高氧条件下不同燃料特性对喷雾燃烧发展的影响规律也有待揭示。本研究使用多种光学诊断方法,在一台高温、高压可视化定容燃烧弹上,针对不同稀释气体组分以及宽广氧气浓度范围,研究了不同柴油燃料特性的喷雾火焰特征。本文首先采用火焰自发光高速成像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Ar和N2)在10%-21%的氧浓度范围内对柴油喷雾着火和火焰发展过程的影响,采用双色法研
部分预混燃烧(PPC)具有实现高效率和低排放的潜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燃料特性对部分预混燃烧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燃料辛烷值(RON)和敏感性(S)是影响燃料自燃着火的主要因素。为实现PPC燃烧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优化控制,本文利用甲苯、乙醇、正庚烷、异辛烷配制了RON分别为70和90的多种敏感性的甲苯参考燃料(TRF)和乙醇参考燃料(ERF),并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架上研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已成为中低温热能回收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研究热点。ORC的输出功根据中低温热源温度与工质的临界温度之间的关系,存在优化工况或单调增加的两种情况,且单调递增的循环性能优于优化工况。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吸热过程传热窄点位置不同导致吸热量随蒸发温度的不同。对于中低温热源,采用高临界温度工质(如R245fa)的ORC一般具有优化工况,且传热
燃油喷射系统喷射压力的提高是改善汽油机动力性、经济型与排放性的关键,传统的控制中存在参数标定量大、不确定扰动多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行中的老化、磨损和积碳等问题,对控制算法的全工况、自抗扰能力与全生命周期自适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本文结合自学习的精确模型前馈控制与自抗扰反馈控制设计了无标定控制算法,并借助仿真平台与实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展开验证。首先,基于对燃油喷射系统机理的深入理解建立瞬态对象模型,利用1.
在内燃机中采用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实现燃料供应的精确控制,是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和能效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随着喷射压力的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快速降压带来的空化问题也随之变得不容忽视,空化不仅会造成空蚀而影响动力元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还会对系统流通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燃料喷射系统的性能,因此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中的空化流动机理的探究与问题的缓解,对燃料喷射系统高可靠性和高一致性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研
火焰不稳定性可以改变局部火焰形态和结构,引起层流火焰的自加速,从而影响放热率、污染物排放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本文对二维圆柱形乙醇/空气火焰和掺氢乙醇/空气火焰在不同压力和当量比下的层流燃烧特性和胞状不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计算使用简化的乙醇骨架机理和详细输运参数。结果表明,火焰不稳定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当量比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在略富燃(φ=1.2)时最不稳定。之后,通过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