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余热回收烟气换热器性能评价及强化设计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燃机作为移动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部件,其节能减排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能量大等特点,采用热力循环开展排气余热回收被公认为是最具节能潜力与效率提升的技术之一。烟气换热器作为热力循环中置换排气热量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同时带来的排气背压上升和额外负重均会损耗内燃机原机功率。因此,本文针对移动装置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高效率、低压降、轻重量的要求,开展基于金属泡沫材料的烟气换热器性能评价及强化设计研究。针对现有烟气换热器评价指标考察因素不全导致无法指导实际性能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移动式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并给出其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基于该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构建了一种涵盖结构设计、性能评估及参数优化三个层次研究的烟气换热器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法,为后续烟气换热器全过程分析提供方法基础。依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法的第一层次,开展基于金属泡沫折流板及金属泡沫翅片的烟气换热器结构设计研究。首先建立金属泡沫翅片单管模型并确定金属泡沫翅片最优参数。之后基于单管模型结果,确定换热器内部结构尺寸参数,并根据金属泡沫折流板及翅片不同的布置方式完成了六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依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法的第二层次,开展针对第一层次设计的六种管壳式烟气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估研究。完成不同结构换热器CFD仿真计算,获得流动、压降、传热、重量等基础性能,进而进行整个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带有金属泡沫折流板及环形金属泡沫翅片的管壳式换热器为最佳结构,相比于带有固体折流板及无翅片的传统管壳式换热器而言,其综合性能提升了3.33 k W。依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法的第三层次,开展针对第二层次确定的最佳结构管壳式烟气换热器的参数优化研究。探索换热器内部关键参数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并采用CFD、ANN及GA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完成在给定自变量范围内的全局寻优过程。结果表明,当单位长度上金属泡沫翅片数量为94 m-1、换热内管间距为58.60 mm及金属泡沫区域孔隙率为0.702时,最佳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达到最大值4.28 k W。通过以上全过程优化设计获得的新型管壳式烟气换热器,相比于实验室现有的传统蛇形套管式烟气换热器,换热性能增加9.0%,压降性能降低76.0%,重量减轻78.1%,体积缩减85.7%,功率损失减小74.6%,综合性能提升100.9%。
其他文献
沸腾现象由于其良好的传热性能,在核能、化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微电子机械等与传热(冷却)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近年来电子芯片的快速发展,其所需要的换热量在直线上升,发热密度已经达到了MW/m2量级。这一热流密度值已超过以水为介质的池沸腾及常规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因此,提高沸腾传热的临界热流密度是提升冷却技术性能的关键,是工业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本论文针对在电子芯片等微小型发
柴油喷雾燃烧过程受到氧气比例和稀释气体组分的直接影响,同时高氧条件下不同燃料特性对喷雾燃烧发展的影响规律也有待揭示。本研究使用多种光学诊断方法,在一台高温、高压可视化定容燃烧弹上,针对不同稀释气体组分以及宽广氧气浓度范围,研究了不同柴油燃料特性的喷雾火焰特征。本文首先采用火焰自发光高速成像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Ar和N2)在10%-21%的氧浓度范围内对柴油喷雾着火和火焰发展过程的影响,采用双色法研
部分预混燃烧(PPC)具有实现高效率和低排放的潜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燃料特性对部分预混燃烧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燃料辛烷值(RON)和敏感性(S)是影响燃料自燃着火的主要因素。为实现PPC燃烧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优化控制,本文利用甲苯、乙醇、正庚烷、异辛烷配制了RON分别为70和90的多种敏感性的甲苯参考燃料(TRF)和乙醇参考燃料(ERF),并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架上研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已成为中低温热能回收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研究热点。ORC的输出功根据中低温热源温度与工质的临界温度之间的关系,存在优化工况或单调增加的两种情况,且单调递增的循环性能优于优化工况。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吸热过程传热窄点位置不同导致吸热量随蒸发温度的不同。对于中低温热源,采用高临界温度工质(如R245fa)的ORC一般具有优化工况,且传热
燃油喷射系统喷射压力的提高是改善汽油机动力性、经济型与排放性的关键,传统的控制中存在参数标定量大、不确定扰动多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行中的老化、磨损和积碳等问题,对控制算法的全工况、自抗扰能力与全生命周期自适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本文结合自学习的精确模型前馈控制与自抗扰反馈控制设计了无标定控制算法,并借助仿真平台与实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展开验证。首先,基于对燃油喷射系统机理的深入理解建立瞬态对象模型,利用1.
在内燃机中采用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实现燃料供应的精确控制,是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和能效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随着喷射压力的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快速降压带来的空化问题也随之变得不容忽视,空化不仅会造成空蚀而影响动力元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还会对系统流通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燃料喷射系统的性能,因此高压共轨燃料喷射系统中的空化流动机理的探究与问题的缓解,对燃料喷射系统高可靠性和高一致性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研
火焰不稳定性可以改变局部火焰形态和结构,引起层流火焰的自加速,从而影响放热率、污染物排放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本文对二维圆柱形乙醇/空气火焰和掺氢乙醇/空气火焰在不同压力和当量比下的层流燃烧特性和胞状不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计算使用简化的乙醇骨架机理和详细输运参数。结果表明,火焰不稳定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当量比增大呈现非单调变化,在略富燃(φ=1.2)时最不稳定。之后,通过线性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二维模型,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小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了多孔介质预热区、反应区、壁面预热区三个区域和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和壁面在反应区的热损失效率。采用参数化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ks)、孔隙率(ε)、壁面导热系数(kw)、当量比(Φ)、进口气体流速(Uin)等因素对燃烧温度(Tf)、多孔介质回热以及壁
GDI汽油机向小型强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在获得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爆震、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并且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常以牺牲燃油经济性为代价。发动机喷水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抑制爆震,降低排气温度和NOX排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动机的需要。本课题围绕发动机进气道水喷射技术,基于一台4缸GDI汽油机,改装并设计了进气道喷水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发动机试验与Python理论计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