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英雄观的发生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千百年来人们谈论、崇拜和研究的对象,“英雄”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于“英雄”这一人物群体概念的普遍性认识、理解、评价和阐释形成的话语系统便构成了“英雄观”,其包含构成英雄的所有社会历史因素以及一切与英雄相关的其他文化因素。在反思社会文化中“英雄”内涵的不断泛化、学术研究中对西方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全盘接受的两种不良倾向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古代英雄观念的发生”这一命题,以发生认识学为理论指导,试图为“英雄”概念正本清源,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英雄文化资源、建构本土化的英雄文化话语,这是坚持学术创新和文化自信的应有立场和重要课题。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选题动机和研究现状。现有对中国古代英雄观的研究不仅在内容上欠缺,研究方法也相当单一,涉及中国古代英雄观的发生和起源的研究几乎没有。更为重要的现象是,在对中国古代“英雄”问题的研究上缺乏本土语境,研究者多沿用西方文化对“英雄”的定义,并未将“英雄”作为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核心文化概念,这阻碍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一词的正确理解。随后展开对“英雄”概念的接受史和研究史的探究,发现百年来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中的“英雄”概念存在着动态变化,总体显现出接受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维柯的“英雄时代”、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等观点都影响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英雄”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百年历史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整合了各类复杂的对于“英雄”的观点,将其提炼为由“民族英雄”“群众英雄”“人民英雄”“革命英雄”“时代英雄”“平凡英雄”等组成的“英雄”百年群体谱系和一条“英雄”发展的百年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英雄观”做出全面、准确的定义,并阐述所运用的概念史、观念史、发生学等研究方法。第一章采用文化语义学的方法探讨“英雄”词义的发生。“英雄”一词由“英”“雄”两个单字合成而来,他们分别从各自的原意引申出“优秀”“杰出”“过人”的涵义,并具有不同的意义偏向,“英”侧重于人物的文才、智力和道德,“雄”偏重于人物的武力、勇劲、权势。“英雄”一词最晚在战国后期已经搭配出现,多用于指代武士群体。第二章阐述“英雄”文化的发生。首先关注到“英雄”与“士”的关系,通过旧题先秦或西汉时期的文献可以判断最初的“英雄”即“士”,或来自于“士”阶层。“士”有文武之别,《六韬》《三略》等兵家文献中的“士”明确指的是武士,而《孔丛子》等所说的“英雄”则文武之士兼有之。“英雄”文化来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士”文化,吸取了“士”文化的精英意识以作为中国传统英雄文化的本质精神。先秦时期的“国士”展现出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无畏气概和忠诚品质,以其丰富的内涵价值和悠久的历史沉淀为“英雄”精神气质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养分。第三章采取概念史的视角阐述“英雄”概念的发生。在“英雄”概念产生之前,西汉时期的“豪杰”“猛士”等人格形象的建构对“英雄”人格的生成起到重要影响,而“士族”这一社会阶层的形成为两汉之际“英雄”概念的事实形成奠定了可靠的社会基础,显现出“英雄”概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两汉之际的班彪、方望、邓禹初步运用并阐述了“英雄”的概念,将其从泛指的社会群体运用于指称个人,探讨了“英雄”与皇权、体制、天命之间的紧张关系,认识到了“英雄”的重要性及时代局限性、英雄与历史的关系等问题。第四章阐述“英雄”历史观念形态的发生,探究“英雄”在政治、历史领域的活动轨迹。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的历史背景、士族与豪强结合的社会基础、民众结束战乱的普遍诉求,“英雄”大量涌现并活跃于社会历史舞台中央的时代。《英雄记》为我们观察“英雄”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横截面,而《三国志》《后汉书》则为我们调查英雄群体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相当的历史纵深。“英雄”的历史观念形态体现为“乱世出英雄”的历史规律、文武偏至或文武兼备的英雄特质、“大英雄”统御“小英雄”的权力组织结构、“英雄”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英雄”人格的独立性质以及“崇拜英雄”的思想潮流等。第五章阐述“英雄”审美观念形态的发生。在汉末的人物品评中,“英雄”之名已经出现,显现出审美政治化和政治审美化的特点。刘邵《人物志》最先对“英雄”的概念做出阐释,提出“聪明秀出”为“英”,“胆力过人”为“雄”,并将“英雄”的才性分为“英分”和“雄分”,对其构成因素“聪”“明”“勇”“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品鉴,充分解释了“英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嵇康《明胆论》进一步探讨了“英雄”的“明”“胆”两种本质才性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对特定“英雄”群体的分析方法进行普遍性的应用,将“英雄”抽象为一种审美的方法论,同时也演化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美学概念。中国古代英雄观念的基础知识结构从先秦至魏晋时期逐步建构成型,成为一套成熟的观念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长时期的多个文化概念,有成熟的话语体系和修辞系统,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空间。当今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也是踏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在“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时代氛围中,对中国古代英雄问题的研究,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和良好的学术前景。
其他文献
<正>红色经典文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以革命战争年代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新媒体的兴起,让红色经典文学遭受着时代的冲击。红色经典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重要的一部分,其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以真实的历史为创作素材,表现出的文学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时代发展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一、红色经典文学的概念
期刊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重,随之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了定义并对相关现实表现进行了分类,接着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本文旨在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营造健康的就业心态。
综合研究峡山区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地质构造,尤其是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潍坊市峡山区地下水含水层分布赋存规律、地下水运移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与地下水运动的控制等因素圈定找水靶区,采用高密度电组率法推断找水靶区内破碎带的分布位置、破碎带大小、埋藏深度以及发育情况等,详细评价其富水性,经钻孔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水效果,为类似地区贫水山区找水定井提供参考。
<正>习近平同志先后对浙江精神多次进行阐发,2006年在《今日浙江》上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他认为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他强调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已成为"能动的经济创造力"
期刊
为解决有线充电存在的问题,提高运营安全性、减少维护成本,在分析船舶充电作业的特点、原理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并介绍其关键设备松散耦合变压器的优化设计过程,并对线圈每层的结构、材料、散热、线圈绕法等多方面综合计算。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模拟线圈发生平面X轴、Y轴向偏移时耦合系数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显示,通过优化设计副边双绕组与原边绕组耦合性能互补,极大提高耦合系数。根据仿真结果,
文章重点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目标以及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的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国家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之下,各项工程建设都逐渐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筑工程作为当前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建设类型,推进"绿色施工"理念,协调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动社会更好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保障等重要方面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文章主要以泰丰花园学校二期工程建设为内容,针对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如何开展创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