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带拟鲹染色体核型及肌纤维结构特征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ii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Bloch&Schneider,1801)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新资源物种,也是我国深远海集约化养殖的候选对象之一,在世界深蓝渔业中占居重要地位,目前与该物种遗传背景和运动生理相关的研究尚属空白。染色体核型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图谱构建、鱼类分类和育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则是肌肉生长发育规律解析和鱼类肉质性状评价的基础。本学位论文以黄带拟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黄带拟鲹染色体核型特征:本研究采用热滴片法制备了黄带拟鲹鳃和鳍条组织的染色体标本,经Giemsa染液染色,观察其染色体核型特征。分析了4尾黄带拟鲹幼鱼的106个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经统计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条的中期细胞分裂相占所观察细胞分裂相的86.79%,48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5.921±0.276,最小为2.052±0.210;未观察到异型性染色体,也未观察到随体和次缢痕。与已报道的其它14属33种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认为黄带拟鲹为鲹科鱼类系统进化中的高位类群。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数据库,也为系统开展黄带拟鲹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2.黄带拟鲹不同体质量组快慢肌纤维显微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法对黄带拟鲹不同体质量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肌纤维形状、直径、密度和肌束内肌纤维间距对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进行表征,同时运用5种数学模型对肌纤维密度与直径的相关性进行了曲线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带拟鲹快慢肌纤维横截面均呈不规则形状,其中快肌纤维细胞呈多角状,慢肌纤维细胞边缘较圆润;3个不同体质量组中慢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性小于快肌纤维(P<0.01),密度均显著性大于快肌纤维(P<0.05),肌纤维间距均显著性小于快肌纤维(P<0.05);随着体质量增加,快慢肌纤维直径均增大,肌纤维密度均降低,肌纤维间距无变化;随着肌纤维直径的增加,肌纤维密度以乘幂方式降低,黄带拟鲹快慢肌纤维密度与直径的回归方程为y=683926x-1.958(R2=0.9814,P<0.01);各组中快肌纤维“马赛克”增生现象已基本停止,慢肌纤维各组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马赛克”增生现象,且随着体质量的增加,新生肌纤维(直径<20μm)频率逐渐降低。综合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由于慢肌纤维直径较快肌纤维小、密度较快肌纤维大、肌纤维间距较快肌纤维小,推断其肉质品质较快肌纤维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为黄带拟鲹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系统阐释硬骨鱼类骨骼肌纤维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对快慢肌纤维肉质特性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3.黄带拟鲹不同部位快慢肌纤维显微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形态计量法研究了黄带拟鲹头部(胸鳍基部)和尾部(尾鳍前端)快慢肌纤维显微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带拟鲹两个部位快慢肌纤维密度不存在差异(P>0.05),头部快慢肌纤维直径显著性大于尾部(P<0.05)。综合不同部位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推断尾部肌纤维肉质品质较头部肌纤维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对黄带拟鲹不同部位肉质特性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4.黄带拟鲹快慢肌纤维超显微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形态计量法研究了黄带拟鲹快慢肌纤维超显微结构特征,比较快慢肌超显微水平上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快慢肌纤维肌管系统发育良好,横小管均位于Z线区域,与两侧的终池构成肌纤维的三联体。快慢肌纤维肌节长度分别为(1.996±0.004)μm、(2.125±0.014)μm,慢肌纤维肌节长度略大于快肌纤维(P>0.05);肌原纤维的宽度分别为(1.050±0.011)μm、(0.920±0.012)μm,快肌纤维宽于慢肌(P<0.05);H带的宽度分别为(113.816±0.865)nm、(99.111±0.925)nm,快肌纤维宽于慢肌(P<0.05);Z线宽度分别为(36.841±0.590)nm、(70.679±0.748)nm,慢肌在极显著性水平上宽于快肌(P<0.01);快慢肌纤维明带长度分别为(0.333±0.003)μm、(0.420±0.011)μm,暗带长度分别为(1.614±0.005)μm、(1.638±0.005)μm,快慢肌纤维明暗带宽度统计学上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慢肌纤维线粒体含量较快肌纤维高,面积较快肌纤维大,快慢肌纤维线粒体含量分别为5.556%(±1.158%)、26.744%(±4.967%),线粒体面积分别为(0.425±0.037)μm2、(1.450±0.119)μm2。快慢肌均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脂肪以脂滴的形式存在于线粒体之间,肌原纤维的周围,慢肌纤维脂滴含量较快肌纤维丰富。本研究结果可为从超显微水平阐释大洋洄游性鱼类肌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良种之一,经过20多年发展,年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工厂化循环水是目前大菱鲆主要养殖模式,本研究以重要水环境因子-溶解氧为考量对象,明确了大菱鲆幼鱼低氧耐受能力,分析了大菱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查明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对低溶解氧环境适应性,主要结果如下:1.大菱鲆雌雄幼鱼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
本试验以松浦镜鲤为研究对象,探讨大豆球蛋白(11S)和大豆β-伴球蛋白(7S)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因子(紧密连接蛋白、细胞凋亡信号、炎性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及代谢组变化规律的影响,探明11S和7S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机制。本项目从肠黏膜代谢通路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大豆抗原蛋白与肠道健康,并初步探索饲粮中添加AKG对大豆抗原蛋白抗营养作用的缓解机制,这对提高大豆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基于大型经济海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开发具有潜力的新栽培物种是海藻栽培产业健康多样化发展的保障。多肋藻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但并非我国本土物种。本研究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预测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分布情况与潜在的入侵风险,并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光合作用、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生理响应的影响,为开展多肋藻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性别二态性而备受关注,性成熟雌鱼体长和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作为体重占比40-60%的骨骼肌,是造成雌雄鱼差异的主要因素。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负向调控肌肉的生长发育,对肌肉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mstn/smad信号通路在调控肌肉生长发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采用RT-qPCR方法、组
斑石鲷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作为一种新的养殖品种,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自2014年我国斑石鲷人工育苗首次获得成功后斑石鲷养殖产业逐步扩大,目前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大范围的养殖。随着养殖量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阻碍了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然而由于斑石鲷养殖时间较短,斑石鲷病害相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主要分布于黄渤海浅海低盐水域,为广温、广盐、广布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在滨海型盐碱水域养殖初获成功。脊尾白虾在繁殖季可连续多次抱卵繁殖,是研究甲壳动物生殖发育的潜在模式生物。当前通过人工控制技术仍无法实现脊尾白虾全年繁殖,因此深入了解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机制对于脊尾白虾良种选育及提高其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十分必要。研究发现,雌
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等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物种,具营养丰富和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海域间海水盐度差异以及连续暴雨造成池塘盐度急剧下降,养殖户为增加养殖效益会选择提高养殖密度,低盐度和高密度会对中国对虾生理功能及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存活率,造成产量和效益减少。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是通过腺苷酸环化酶调节靶细胞内cAMP的水平,通过活化cAMP依赖的PKA使下游靶
近年来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对近岸海域水环境稳态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海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和含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氮磷营养盐可被海洋生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浮游植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主要利用氮磷营养盐进行生长繁殖,并在海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胶州湾作为典型的半封闭性海湾,其水动力能力较差,自净能力较弱,极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研究其氮磷营养盐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
本文以人工繁育的牙鲆成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牙鲆的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平均初始体重为(298.26±10.83)g,平均初始体长为(29.35±3.72)cm)
海水碳酸盐体系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表层海水pH相比工业革命前已下降了0.1个单位,[HCO3-]、[CO32-]和碳酸钙饱和度等碳酸盐化学参数也随之改变。近岸海域由于人类活动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碳酸盐体系更加复杂多变,这种变化与温度和重金属等其他环境因子相互叠加时,极易对近岸养殖生物产生影响,研究海水碳酸盐体系的改变对海产经济贝类的生理影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