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斑石鲷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作为一种新的养殖品种,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自2014年我国斑石鲷人工育苗首次获得成功后斑石鲷养殖产业逐步扩大,目前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大范围的养殖。随着养殖量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阻碍了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然而由于斑石鲷养殖时间较短,斑石鲷病害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石鲷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作为一种新的养殖品种,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自2014年我国斑石鲷人工育苗首次获得成功后斑石鲷养殖产业逐步扩大,目前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大范围的养殖。随着养殖量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阻碍了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然而由于斑石鲷养殖时间较短,斑石鲷病害相关研究相对缺乏。近年来在养殖斑石鲷过程中经常出现以细菌、病毒病为主的大规模病害,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阻碍了斑石鲷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斑石鲷免疫相关基因nod1、nod2和irf7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因序列特征,通过克隆目的基因、基因表达分析、重组表达以及重组蛋白抑菌功能验证等方法,初步分析斑石鲷抗病毒及细菌的免疫应答机制,获得以下结果:Opnod1基因CDS区全长2757 bp,编码918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103.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47。同源性分析发现Opnod1与大黄鱼nod1基因同源性最高(84.29%)。Opnod1在所选取的11个组织(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头肾、皮肤、肌肉、脑、血液、鳃、心脏)中均有表达,在皮肤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量最低的组织为肌肉。在虹彩病毒与哈维氏弧菌感染斑石鲷后,Opnod1在三种免疫组织中均呈上调表达趋势。斑石鲷感染虹彩病毒后肝脏组织上调趋势最为明显,而感染哈维氏弧菌后在脾、肾两种组织中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趋势。Opnod2基因CDS区全长2970 bp,编码99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110.16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52。同源性分析显示Opnod2与大黄鱼nod2同源性最高。Opnod2在11个组织(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头肾、皮肤、肌肉、脑、血液、鳃、心脏)中均有表达,在鳃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脑中相对表达量最低。在虹彩病毒感染斑石鲷后,Opnod2在三种免疫组织中均呈上调表达趋势。斑石鲷感染虹彩病毒后肾脏组织上调趋势最为明显,而感染哈维氏弧菌后在脾组织中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趋势,在肾脏组织中呈现上调趋势。Opirf7基因CDS区全长1332 bp,编码444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50.5k Da,理论等电点为5.546。同源性分析显示Opirf7与其他物种irf7基因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性。Opirf7在所选取的11个组织(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头肾、皮肤、肌肉、脑、血液、鳃、心脏)中均有表达。其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皮肤、肠道,而在头肾中表达量最低。虹彩病毒感染后,Opirf7在脾脏与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呈现先上调,在10天时又下调的趋势。在肝脏组织中表达量稍有变化,但差异并不显著。而感染哈维氏弧菌后在脾组织中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然后上调的表达趋势,在肾脏组织中呈现下调趋势。本研究通过克隆斑石鲷nod1、nod2和irf7基因,分析在虹彩病毒与哈维氏细菌刺激后各免疫组织的表达模式,有助于研究斑石鲷抗病毒及细菌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为阐述斑石鲷免疫机制提供分子基础。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以下简称河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或螃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水产品,历来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河蟹的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北至黑龙江省、南至两广地区,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且产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其上市时间集中、供应期较短,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延长河蟹的上市周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研究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二是研究不同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三是研究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Na+-K+-ATPase酶活及Na+-K+-ATPaseβ基因的表达分析。探究金钱鱼幼鱼在不同盐度的急性和慢性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作用。1.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外界盐
在水生态系统中,研究鱼类种群参数、食物网营养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对资源利用评估、湖泊生态管理等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定点采样,选择优势小型鱼类,运用ELEFANⅠ和LBB两种方法对其种群参数和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浮游动植物等食物源与鱼类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主要小型鱼类的营养、空间和时间生态位的宽度与重叠,为评估竺山湖水域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参考,以及为渔业管理提供支持。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该菌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并引起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water disease,BCWD)。自1948年从北美患病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体内分离到嗜冷黄杆菌以来,已在欧洲、南美洲、亚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集约化鲑鳟鱼主养区分离到该菌,可见其流行和传播范围之广。嗜冷黄杆菌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红鳍东方鲀对饲料中支链氨基酸之间可能交互作用的响应,以期阐明红鳍东方鲀利用饲料不同水平支链氨基酸的特点,为红鳍东方鲀配合饲料精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四个部分:1.红鳍东方鲀幼鱼异亮氨酸营养需求研究本实验通过研究饲料中
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作为东北地区土著名优鱼类“三花五罗”中的“鸭罗”,在经济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加之捕捞过度,其野生资源量日趋匮乏,亟需开展拟赤梢鱼的保护性研究工作。本研究以拟赤梢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从组织学水平探究其性腺分化、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foxl2、dmrt1、sox3、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良种之一,经过20多年发展,年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工厂化循环水是目前大菱鲆主要养殖模式,本研究以重要水环境因子-溶解氧为考量对象,明确了大菱鲆幼鱼低氧耐受能力,分析了大菱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查明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对低溶解氧环境适应性,主要结果如下:1.大菱鲆雌雄幼鱼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
本试验以松浦镜鲤为研究对象,探讨大豆球蛋白(11S)和大豆β-伴球蛋白(7S)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因子(紧密连接蛋白、细胞凋亡信号、炎性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及代谢组变化规律的影响,探明11S和7S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机制。本项目从肠黏膜代谢通路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大豆抗原蛋白与肠道健康,并初步探索饲粮中添加AKG对大豆抗原蛋白抗营养作用的缓解机制,这对提高大豆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基于大型经济海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开发具有潜力的新栽培物种是海藻栽培产业健康多样化发展的保障。多肋藻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但并非我国本土物种。本研究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预测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分布情况与潜在的入侵风险,并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光合作用、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生理响应的影响,为开展多肋藻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性别二态性而备受关注,性成熟雌鱼体长和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作为体重占比40-60%的骨骼肌,是造成雌雄鱼差异的主要因素。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负向调控肌肉的生长发育,对肌肉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mstn/smad信号通路在调控肌肉生长发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采用RT-qPCR方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