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

被引量 : 193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并具有生态、经济、美学、娱乐和空间五大价值属性;相对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受人类干扰强度较低、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并以面积较大的农业景观和田园化的生活方式为最大特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不仅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也带来乡村社会、文化和景观日新月异地变化。本文选取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快速的苏南乡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生活景观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景观格局的变化,力图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南乡村景观的变迁。 论文由三部分构成一个逻辑体系: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搭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回顾与评价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二部分为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从苏南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生活景观三方面详细分析和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变迁。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分别从小城镇、村落和民居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从规模、形态和空间布局入手,并对苏南乡村聚落体系的变迁进行总结。城市化进程中苏南乡村经济景观的演变选取农业景观、工业景观、集市贸易景观进行分析,并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的变迁进行总结性探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收入的增加为基础,因此苏南乡村生活景观研究首先对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民的物质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借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组合模式,对乡村景观格局变迁进行量化分析,并选取宜兴市三个镇作为案例,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区域差异以及发展趋势,并从人口、经济、技术、政策四方面论述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论文第三部分对苏南新乡村景观的塑造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苏南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生活景观及景观格局变迁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乡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苏南农民向城镇迁移,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镇,独立住户和自然村大幅度减少。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积聚度有所加强,聚落等级分化逐渐显著,改变了传统乡村聚落分散的、同构同质的局面,在分化与重组中逐步向多功能的、集中的、异质异构的格局发展。(2)乡村经济景观的“非农化”程度逐渐加强;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集市贸易,都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区域逐渐从“乡村性”向“城市性”迈进。(3)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衣食住行得到明显改善,就业的非农化使得乡村生活发生明显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交往圈扩大、家庭娱乐休闲活动增加等。与此同时,许多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4)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变化最为快速和显著的是经济景观的城市化,随后带动居民生活的城市化,变化较为缓慢的是乡村聚落的改变。从目前苏南乡村景观的变化趋势来看,经济景观变化速度将
其他文献
<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一个国家的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目前全球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29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自动化生产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机器人控制器的开放性设计问题,首先回顾了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发展概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衰退于魏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为特征和内容的行政改革浪潮,以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指出了政府的行政改革方向是服务行政,服务型
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通过表达真实的民意,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从而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在我国现
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后果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技术作为我们时代的突出主题和根本现象成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思和批判的对象
县是国家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建制,是一种由城镇、集镇、乡村组成的行政区域单位。它在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处于第二(三)层次,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的社会和经济单位。江泽
传统的商品房销售合同备案登记管理以手工为主,不仅效率低易出错,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存在一房多售、重复抵押等现象,也给房产交易市场造成混乱。房产网上合同备案查询系统(以下简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胰岛素抵抗(IR)、高尿酸血症与非勺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探讨非勺型高血压与各种代谢异常的关系,为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非勺型高血压的预后提供新的方法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