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递体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高效新载体,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存在严重的稳定性问题,传递体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利用复合磷脂技术针对性的改善这一问题,为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载体。本文确定了复合磷脂的组成。选择三种高相变温度磷脂(Tm>40℃):DPPC、HSPC、DSPC,三种低相变温度磷脂(Tm<30℃):SPC、DLPC、DMPC,两两组合,每种组合5种比例,分别9:1,3:1,1:1,1:3,1:9(质量比),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成空白复合磷脂脂质体。采用HSDSC(高灵敏度差示扫描量热法)来测定复合磷脂脂质体的相变温度,以复合磷脂比例与相变温度的倒数进行线性拟合,最终以线性最佳、相变峰半峰宽最窄、相变强度最大为评判标准,筛选复合磷脂的组成;以钙黄绿素的释放试验来验证复合磷脂脂质体的相变温度。结果表明,DPPC/DMPC组合磷脂比例与相变温度拟合线性最好,相关系数r=0.9991,相变强度最大,半峰宽最小;钙黄绿素释放实验表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与HSDSC所测得的相变温度相差在2℃范围以内。本文对传递体边缘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筛选。以确定的复合磷脂组成,选择适当比例使相变温度设置为32℃,按占磷脂总量15%的比例分别加入不同边缘活性剂(胆酸钠、脱氧胆酸钠、司盘80或者吐温80),制备复合磷脂传递体,以稳定性和温敏变形性为评价指标,筛选边缘活性剂的种类。在边缘活性剂种类确定后,同法确定最佳的用量。结果表明,DPPC/DMPC(质量比2:3,相变温度为32℃)复合磷脂传递体以司盘80作为边缘活性剂,用量为15%,温敏变形性最高,且稳定性最好。本文考察了马钱子碱复合磷脂传递体的药剂学性质、体外透皮性质和在体药效。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DPPC/DMPC复合磷脂传递体,以马钱子碱SPC脂质体和SPC传递体作为参照,考察不同处方的粒径、包封率、变形性和稳定性等药剂学性质;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比较不同处方的马钱子碱脂质载体的体外透皮性质;采用醋酸致扭体模型,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考察了不同处方的马钱子碱脂质载体的在体镇痛效果。结果表明,脂质载体的粒径均在100~150 nm范围内,粒径分布比较均一;马钱子碱DPPC/DMPC传递体较SPC传递体的包封率有显著提高,存放稳定性也有显著提高;马钱子碱DPPC/DMPC传递体的变形性分别是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2.09倍和1.76倍,马钱子碱DPPC/DMPC传递体的稳态透皮速率分别是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3.43倍和1.41倍;马钱子碱与DPPC/DMPC空白传递体的物理混合物组的稳态透皮速率是溶液组的2.20倍。传递体可以提高SPC脂质体的透皮速率,复合磷脂技术可以改善传递体膜结构的相行为,在SPC传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传递体的变形性和透皮速率;未载药的传递体对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溶液组和SPC脂质体组相比,复合磷脂传递体的在体镇痛效果显著提高。本文考察了复合磷脂传递体的透皮机制。采用已经确定的最佳组成和比例的复合磷脂传递体、目前常用的大豆磷脂(SPC)传递体和不加EA的复合磷脂常规脂质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时载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两种模型药物,比较两者不同时间点的体外渗透行为;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考察载体在透皮过程中的完整性及透皮深度;通过热分析(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考察载体对皮肤通透性以及角质层结构的影响。体外渗透结果显示,传递体中包载的不同药物透皮行为不一致,渗透过程中,有药物的释放;CLSM图谱显示,复合磷脂传递体能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与SPC脂质体和SPC传递体相比,荧光探针在皮肤中的强度更高,透皮深度更明显;FTIR数据显示,皮肤经传递体作用后,角质层特征吸收峰的峰高和峰面积均减小,说明角质层结构中的脂质含量减少,发生了脂质萃取;DSC数据显示,经传递体作用后的皮肤角质层相变强度下降明显,表面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显著增加,屏障功能有所下降,渗透行为改善明显。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未载药的空白传递体对马钱子碱的体外渗透具有显著的促渗作用,对于空白传递体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这一现象,进一步考察了磷脂种类和磷脂浓度对空白传递体促渗效果的影响,以及空白传递体促渗剂对不同LogP值药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磷脂种类和浓度对空白传递体的促渗效果有影响,对于不同理化性质的药物,空白传递体的促渗能力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