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患者和健康种植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174G/C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研究IL-6-174G/C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关联和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健康种植体周围组织患者(健康种植体组)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各80例,其中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32例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8例,年龄控制在25~77岁。口内至少植入1枚OSSTEM TSIII SA型种植体,并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以上。2、数据采集及实验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指标,包括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种植体周围袋探诊深度(PPD)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MBL)。收集患者脱落的颊黏膜上皮细胞,使用柱式口腔拭子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Sanger基因型测序方法检测IL-6-174G/C基因位点。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值)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风险。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种植体周围炎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在年龄、性别、有无牙周病、上下颌和前后牙种植体位置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指标比较: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和种植体周围炎组分别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SBI、PPD均显著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体周围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PLI、MBL明显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PLI、MBL无明显差异。种植体周围炎组在m PLI、mSBI、PPD、MBL明显高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比较:IL-6-174位点的GG、GC、CC三种基因型和G、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χ~2=6.262,P=0.044;等位基因:χ~2=5.033,P=0.025);其中,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4.03和1.823。IL-6-174位点的三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χ~2=7.741,P=0.021;等位基因:χ~2=6.711,P=0.010);其中,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5.00和2.154,而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患者之间不存在IL-6-174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基因型χ~2=2.008,P=0.366;等位基因χ~2=0.817,P=0.366)。结论:1、种植义齿修复患者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易感性具有相关性,其中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中的种植体周围炎的易感性有相关性,而IL-6-174G/C可能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IL-6-174G/C中CC基因型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危险增加,种植体周围炎尤为明显,且种植体周围炎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破坏亦明显高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