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趋短缺的背景下,“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绿色技术并实施绿色转型,是全球应对环境压力,实现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自主科技创新成为提升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以“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尽快抢占“绿色技术创新”制高点,才能最终促使国家和区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众所周知,在创新战略中,科技协同模式正成为大势所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希望担当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也亟需在国家发展转型背景下寻找新的经济支撑点,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的分析,寻求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之路,对于打造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和创造力的长三角城市群,及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梳理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研究成果,获取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6年共214050条绿色专利大数据样本,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利用联合申请专利样本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出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据此探究绿色技术合作主体间的关系;最后,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空间结构视角出发,探讨了长三角各城市作为载体,在绿色发展和转型创新合作中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综上所述,本文有以下主要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绿色技术创新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差异日渐变小,集中度不断下降,并逐渐趋向稳定,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的“Z”型绿色创新带开始形成;(2)长三角城市群可替代能源、节能减排、绿色农/林业、绿色管理、核能发电、绿色运输和污染控制与治理等七大绿色技术领域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绿色专利申请量最高,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分别是可替代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绿色技术不同领域的创新差异和集中度有所下降,彼此间集聚趋势差异明显;(3)由拓扑结构分析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模块化特征凸显,具有分别向网络中心和网络边缘迅速组团式发展的态势,新生的网络组团则游离于网络的中心组团之外;从创新主体上看,民企逐渐成为较重要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创新合作形式;(4)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的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跨界合作交流日渐频繁,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跨界合作强度大,建立了与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甚至新疆的乌昌城市群之间日渐密切的知识交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