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从《红字》中探析霍桑的幸福观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界奉献了五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和百余篇短篇小说。自19世纪中期以来,霍桑研究一直是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评论家从很多角度对霍桑进行研究:如对罪恶的探讨,独特的象征手法,人物心理刻画和小说结构等。但是他的另一特色——幸福观却未得到重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他的幸福观,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并为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参考。   本文回顾评论者对霍桑逃避与回归模式以及幸福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细读文本《红字》的方式,并结合逃避与回归模式来论述霍桑的幸福观:幸福存在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通过审视霍桑自身的经历和对传统与变革以及妥协的观点,挖掘他幸福观的由来和深层含义,并藉此说明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对幸福的追求不仅是个人的意愿,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结果。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综述幸福观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阐述霍桑幸福观以及逃避与回归主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比霍桑与清教的幸福观,第三章结合文本《红字》来具体论述霍桑的幸福观,第四章挖掘幸福观的由来和深层含义。结论部分则结合实际指出霍桑幸福观研究的意义:阅读霍桑不一定能够把我们引入天堂,但是肯定能够为我们采取哪条道路来获得人类的福祉指明方向。
其他文献
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降的翻译研究深受各类后现代思潮影响,传统的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范式被边缘化,各种政治文化取向的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有时相互冲突的翻译标准,一些以激进个
迄今为止,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的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来欣赏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美丽风景。在旅游途中,通过导游们讲解的导游词,外国朋友可以了解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和国际社会在经济贸易方面的联系更加频繁,各种商务交流也与日俱增,因此商务文本的使用及其翻译越来越受到商务工作者和翻
著名的学者林语堂曾经说过:“幽默是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幽默手机短信是幽默与短信的结合,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之所以要将译学研究置于实践哲学的视域之下,主要是因为以往译学范式的哲学基础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它们导致了研究者在对于作者生平、目的和意图的考证中忽略了译者的存
教师的解释语是其在课堂上用以使学习者理解特定的概念或任务的话语,是教师的最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它主要可以分为过程性解释话语和内容性解释话语。在外语课堂中,教师的解
认知语言学视隐喻和转喻为“思维的事情”(Lakoff& Johnson,1980:3),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认知过程通过一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第三事件进行概念化。这
本文以现代动物文学为语境研究了多丽丝·莱辛的文学作品《猫》,认为该作品集中猫的形象经历了从“他者”到主体和朋友的转变。通过再现猫的“他者”形象到重构猫的主体和朋
《荒原》对现代诗歌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战后欧洲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也在于它折射出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城市诗学。《荒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