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区诗歌在民族革命抗争的背景下,秉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仅成为时代的回声,而且还是革命的鼓手和武器,民族的愤怒激起了革命美学和诗性政治的完美结合。毫无疑问,解放区诗歌多以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为内容,描写各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这些作品植根于历史土壤,辉映着时代精神,照亮了无比壮美的生活和人物,为崇高的理想世界吹响了嘹亮的号角。解放区诗歌在艺术创作上显现了集体性,口头性的特点,语言多简洁朴实,结构形式清晰明了,风格明朗、豪迈、奔放,克服了以往诗歌过于欧化的弊病。这是一种崭新的诗歌,它从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养分,为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新的尝试。它的审美取向,政治文化取向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解放区诗歌及其创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解放区诗歌的艺术形态和走向。这部分主要是从解放区诗歌发展的史料入手,考察了初期诗歌朗诵运动、街头诗运动和“民歌体”新诗创作的过程和走向,突破了提到解放区诗歌就是那些有名的诗篇,而忽略了这个时期众多的诗歌的偏颇,众多也许尚未被文学史料记载的朗诵或吟唱诗,事实上体现着这个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这为后面对这个时代的诗歌进行全方位分析提供了一个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和脉络,以及政治和经济的背景。 二、多重语境下的解放区诗歌。包括:经济政治视角及艺术美学视角。在这里我们把解放区诗歌置于历史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时代大背景、大环境中来考察,从而解读其文化价值、美学意义和创作特征,进而从解放区诗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中,展现出这一特定区域、特定政治空间下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大众的存在状况。另外我们还将看到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反作用。经过岁月的磨损、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诗歌仍然流传,并在后来文学的写作中依然能够找到它们的印记,这足以说明它们是美的、民族的和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