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损毁触液神经元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来源 :贵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靶向损毁触液神经元后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探讨脊髓损伤后触液神经元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取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损毁组即CB-SAP组(侧脑室注射触液神经元靶向损毁剂CB-SAP),对照组即CB组(侧脑室注射触液神经元靶向损毁剂耦合载体CB),参照《大鼠脑立体坐标图谱》于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向左/右侧脑室缓慢注射,侧脑室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各随机选取两只大鼠处死,取胸10上下各0.5cm节段脊髓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B阳性神经元残留情况,即触液神经元损毁情况;靶向损毁成功后两组均造胸10脊髓损伤,于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每组各随机选取两只大鼠处死,取胸10上下各0.5cm节段脊髓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Nestin表达情况,并以图像软件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Nestin表达光密度,以BBB评分测定功能学情况。  结果:  CB-SAP侧脑室注射第1d时与CB标记效果基本相同,但随时间延续,脊髓组织CB-SAP标记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轮廓模糊,至2w时大部分消失。CB-SAP组可见脊髓损伤术后第1d Nestin表达增加,3d至1w达高峰期,后逐渐下降,至2w左右只有少量表达,4w左右时稍有回增;CB组中术后第1d出现少量Nestin表达,并持续至1w左右表达无明显增多,随后逐渐增多,2w至4w为高峰期。两组间比较1d、3d、2w、4w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w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SAP组高峰期出现时间较CB组提前。  结论:  侧脑室注射CB和CB-SAP均可很好的逆行示踪触液神经元,且标记效果基本相同,侧脑室注射CB-SAP可靶向损毁触液神经元,但至2周左右时仍未完全消失,这也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其损毁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随时间延长神经功能可得部分恢复,但触液神经元损毁组与未损毁组比较脊髓损伤后行为学无明显差异,不能明显的看出与Nestin增值曲线相符的变化;靶向损毁触液神经元可加速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示其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实验探索。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Hutchinson&Waters“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以陇东学院为例,调查分析了西部地方院校学生学术英语(EAP)语言技能的需求.研究发现:(1)西部地方院校
一.研究背景   1942年Griffith和Johnson将南美洲的箭毒作为肌肉松弛药第一次使用于临床。肌松药的主要临床用途是在全麻诱导时便于作气管内插管和在术中保持良好肌松,是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时间和朝代的轮回,还有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河中徜徉,在众多历史文明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绝对是百花园里秀得最艳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