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作为一种新的村域经济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方法。本文选取河南省桑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问等方式获得其产业演变和经济数据,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桑坡村进行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影响机制等探讨,阐述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的特征和升级路径,以及互联网对该类型专业村产业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中国成立后,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孕育期,1949-1977年间,市场、制度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2)快速发展期,1978-1991年间,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桑坡村的“皮毛经济”进入了原始积累期。(3)迅速成长期,1992-1996年间,桑坡皮毛行业向国际市场的转移,促进了“公司+企业+农户”产业模式的兴起。(4)起伏发展期,1997-2005年间,受亚洲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农区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兴起等技术的影响,桑坡皮毛产业在各因素交织中跌宕起伏。(5)波动调整期,2006-2010年间,为摆脱国际皮毛市场萎缩、世界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等的不利影响,桑坡村不断进行产业重组与调整。(6)连续升级期,2011年以后,借助沿海制鞋产业向内地转移和互联网商业应用深化的机遇,桑坡村进行了持续的产业升级。(2)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根植于当地环境,又在国内外环境影响下艰难发展。桑坡村的皮毛加工产业在面临国际皮毛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等危机时,抓住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机遇;凭借着历史传统、区域品牌效应等优势逐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从全球价值链来看,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产业的升级以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为主,功能升级逐渐起步,而链条升级较为少见;同时,表现出由OEA升级到OEM,并尝试向ODM和OBM升级的特征。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而言,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的产业是同时沿着“微笑曲线”的上、下游进行升级的,但受到自身能力、区位、资源、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其向产业链下游升级的趋势比向上游升级的趋势显著。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分析: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产业的升级首先是从家庭作坊式经济模式向“公司+企业+农户”模式转变;公司解体后,进入中小企业集聚的意大利式集群模式;之后,在污染加剧、金融危机、国际市场萎缩、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等国内外环境的冲击下,专业村最终进入“互联网+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3)互联网、物流、市场、技术、自身能力、历史传统等是影响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中,互联网、物流对于专业村产业空间结构的升级以及向电子商务方向的升级至关重要;历史传统和自身能力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力保障;市场和技术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内生驱动力。(4)从构建的“双介质钟摆”模型来看,互联网对桑坡皮毛初加工阶段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小于深加工阶段。此外,在生产制造环节,互联网主要通过影响初加工中生产要素的获取而促进其升级,通过加快深加工中市场信息的获取、供应商选择、客户间联系等影响其升级。在产品营销环节,互联网扩扩展了皮毛半成品的销量和营销方式,同时拓展了皮毛深加工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方式、增强产业知名度和区域品牌效应、加快资本流动等,进而影响皮毛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共同升级。在运输环节,互联网主要通过间接促使运输方式多样化、提升运输网通达性、降低运输成本等影响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