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河湖环境演变的匼河与西侯度遗址年代判定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类的演化历史一直是考古学和古人类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古人类的进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匼河遗址群是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作为出土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打制石器的旧石器古人类遗址,对揭示人类进化阶段转化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匼河遗址6054地点是首批发现的遗址地点,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早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古人类遗址。在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还发现了带有切痕和烧灼痕迹的鹿角化石,这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找到的最早的古人类用火痕迹。自遗址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年代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有结论的研究中,一方面是利用文化层上覆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来进行推断,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同层位的哺乳动物和贝壳化石进行物理测年。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结果尚未在年代问题上达成统一的观点。因此,本文从区域河湖环境演变的角度分析遗址文化层的形成年代。为实现研究目标首先需要对遗址所在区域的河湖环境地貌沉积演化的阶段性历史进行调查和分析。在野外工作中选取了西王辽-西瑶珂剖面、安头里剖面、马崖剖面、匼河村剖面和西王村剖面进行采样。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方法、样品单位磁化率和关键层位的古地磁测年等数据,分析地貌沉积体的特征,厘清区域在第四纪时期尤其是中更新世和中晚更新世的河湖环境地貌沉积演化的阶段性历史。结果表明在渭河盆地区域内分别在S14、S11、S8、L6、S2和S1发育堆积时期发生了至少6次大幅度的湖退,而在中条山以南的渭南盆地受到山体构造抬升的影响,能够找到的湖退证据至少有S14、L6、S2和S1这四次。每次湖退发生之后,暴露在气下的湖相沉积层接受黄土-古土壤的堆积,之后又会发生缓慢的湖侵过程。区域地貌沉积体的纵剖面表明过去古湖泊具有湖退-湖侵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匼河遗址6054地点和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发掘文化层的剖面进行重点调查,剖面的地层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顶部的黄土-古土壤气下堆积、包含剖面文化层在内的河湖相及洪积相沉积体、下部的湖相沉积体及更古老的第四纪早中期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磁化率数据的指示匼河遗址6054地点文化层上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条带为S2,而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文化层上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条带为S14。匼河遗址6054地点文化层堆积年代在S2时期湖退之前、L6湖退时期之后,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文化层堆积年代在S14时期湖退之前。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方法S2古土壤、L6黄土和S14古土壤堆积的平均年代,得出结论匼河遗址6054地点文化层年代为0.25 Ma B.P.~0.63 Ma B.P.,西侯度遗址6053地点文化层年代>1.09 Ma B.P.。
其他文献
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预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正】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内大青山麓的美岱召,它的历史与明朝未年土默特部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多认为此即阿拉坦汗所兴建,明廷赐名的“福化域”,同时又是喇嘛教的
新生和断奶仔猪不能有效地利用饲料油脂。以乳脂组成调配的日粮脂肪是断奶仔猪适宜的脂肪源。磷脂和中链脂肪对于仔猪脂肪消化、营养代谢、免疫反应和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应用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血管内皮因子评估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氯吡格雷)和
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冲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以期帮
<正>何为“皮肤自来水”?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干燥,使得人的皮肤缺乏水分,通常会显得干燥。因此,适时地为肌肤补水尤为重要。人的皮肤其实有自身的保湿基理,如何运用人体本身的
期刊
目前,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多个地区重点发展和积极推动的产业。与国外领先外包承接地相比,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我国各承接地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建立了
本文针对PMC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并简单的介绍了PMC项目管理的模式,以及其理论依据等。
<正>4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2018年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在做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葡萄酒产业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产物,更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缤纷实用的陶瓷制作工艺到精美绝伦的剪纸,从心手合一的篆刻技法到各类舞台艺术,无一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