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环控舱精准控温控湿的方法对断奶羔羊的热应激程度进行评价,并研究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生产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该研究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羔羊热应激程度的评价本试验旨在评价羔羊在不同热应激条件下生产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将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羔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养于两间环控舱中,舱内湿度(RH)分别设置60%和80%。采用最陡坡法试验设计,环境温度从21.5℃开始升温,每2℃为一个梯度,持续3d,向上爬坡,直至羊出现严重应激反应,随后以同样的方式返回初始温度,整个实验期42 d。结果表明:(1)采食量(ADFI)在两种RH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80%下ADFI出现两个拐点温度,即27.5℃和33.5℃;60%下,两个拐点温度为29.5℃和33.5℃。饮水量在两种RH下变化一致,拐点温度为27.5℃和33.5℃。(2)两种RH条件下,直肠温度均随环境温度增加表现出显著线性增加(P<0.05),其回归方程为:y=0.2314x+33621,R2=0.94(60%);y=0.2299x+33.711,R2=0.92(80%);(3)两种RH条件下,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5543x+16.747,R2=0.96(60%);y=0.4318x+20.763,R2=0.96(80%);(4)两种RH条件下,呼吸频率与环境温度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9.5371x-181.94,R2=0.95(60%);y=14.208x-288.74,R2=0.97(80%)。试验二: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的生产性能、消化性能和瘤胃菌群变化选择试验一中对羔羊采食和饮水影响较大的环境温湿度(33.5℃,60%),研究该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生产性能、消化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的变化。试验羔羊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温度21.5℃,RH 60%);另一组为热应激组(温度33.5℃,RH 60%),试验期15 d。结果表明:(1)热应激条件下,羔羊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钙(Ca)等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NDF,其消化率仅为对照组的52.9%,磷(P)的消化率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的血清理化指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皮质醇(COR)和血糖(GLU)含量升高(P<0.05);且血液抗氧化性能下降,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显著降低(P<0.05)。另外,血液中热应激蛋白(HSP60、HSP70和HSP90)含量也表现出显著性升高(P<0.05)。(3)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的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结构变化显著,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从瘤胃菌群结构也可看出,热应激时,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但其他菌科(Veillonellaceae、Ruminococcaceae、Bacteroidales_S24-7_grou和和Coriobacteriaceae等)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另外,瘤胃古菌中的甲烷短杆菌属丰度热应激条件下显著升高(P<0.05),但甲烷球形菌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瘤胃内纤毛虫丰度显著降低(P<0.05),前毛虫丰度显著增加(P<0.05),瘤胃真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80%和60%两种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断奶羔羊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饮水量均有明显得拐点;另外,羔羊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和呼吸频率与环境温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热应激条件下断奶羔羊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显著下降,且血清COR和GLU含量含量增加。热应激还影响了断奶羔羊的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