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手术确诊的小肠疾病168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小肠疾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仅占1%—4%[1]。以各种肿瘤、憩室、血管病变、炎症或感染性疾病较多见。近年来,随着内镜、影像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小肠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临床上,一些少见、罕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也时有发现,很多因为认识不足而漏诊误诊,甚至误治。小肠肿瘤的初诊误诊率高达80%左右,患者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疾病确诊的时间平均在4年以上。如何提高小肠疾病的确诊率,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于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从传统的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同位素检查、血管造影、术中内镜、CT、MRI等,到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对于各类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从外科手术已确诊的小肠疾病进行临床分析其临床特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 1.了解小肠疾病的病因构成,比较前后6年的病因变化。 2.比较各种传统诊断方法的符合率(准确度)。 3.比较出血与非出血性小肠疾病的临床特征。 4.比较肿瘤与非肿瘤性小肠疾病的临床特征。 5.总结小肠肿瘤、憩室、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 6.比较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7.探索小肠疾病的诊断程序。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确诊的小肠疾病患者共168例,对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小肠疾病病因演变及临床特点 本组168例小肠疾病患者中,肿瘤84例(50.00%),其中以腺癌(37例,占22.02%)和间质瘤(24例,占14.29%)为主,其次为憩室41例(24.40%),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共32例(19.05%),血管性疾病6例(3.57%),其他5例(2.98%)。 比较前后6年的病因分布发现,肿瘤和缺血性肠病有所增多,憩室较前减少。这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3)。 本组病例中,十二指肠病变67例(39.88%),回肠病变64例(38.09%),空肠病变43例(25.59%)。各种传统诊断方法的符合率存在着很大差异。胃镜21.43%;肠镜12.07%;上消化道钡餐65.22%;ERCP71.43%;CT或MRI检查68.75%;小肠气钡双重造影66.67%;选择性血管造影(DSA)50.00%;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100.00%。各种术前检查的符合率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的符合率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出血与非出血小肠疾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和发病部位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出血组中,肿瘤、炎症或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分别占60.66%、21.31%。而在非出血组中,尽管肿瘤(43.93%)仍是最常见的病因,但是憩室(32.71%)的比例明显增高,炎症或感染性疾病(17.76%)及血管性疾病(1.87%)较出血组少见。这种病因分类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13)。 从肿瘤分类上来看,出血组中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肿瘤,占40.54%;其次是腺癌,占32.43%。而在非出血组中,腺癌位居首位(53.19%);间质瘤较少(19.15%)。然而,这种分类上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检查方法上,选择性血管造影仅用于小肠出血。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在诊断非出血性小肠疾病上优于小肠出血,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和CT/MRI在两组诊断符合率的差异上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肠肿瘤与非肿瘤性小肠疾病的比较 小肠肿瘤与非肿瘤性小肠疾病的性别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的年龄比非肿瘤组的年龄大9岁,这种差异是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P=0.007)。从发病部位看,肿瘤组中,十二指肠病变34例(37.78%),空肠30例(33.33%),回肠26例(28.29%);非肿瘤组中,十二指肠33例(42.31%),空肠6例(7.69%),回肠37例(47.44%)。这种构成比的差异是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P<0.001)。 肿瘤组中,消化道出血41例(占45.56%),肠梗阻22例(占24.44%),肠穿孔4例(占4.44%),其他4例(占4.44%);非肿瘤组中,出血(20例,占25.64%)较肿瘤组少见(P<0.05),肠穿孔(10例,占12.82%)明显增多(P<0.05)。 非肿瘤组上消化道钡餐的符合率高于肿瘤组,这种差异是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P<0.01);肿瘤组CT/MRI、DSA、ERCP的符合率均高于非肿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4.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 小肠肿瘤患者共84例,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腹痛40例(占47.62%),消化道出血37例(占44.05%),腹部包块20例(占23.81%)。出血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共37例(占44.05%),常见于腺癌和间质瘤。其次是肠梗阻,共20例(占23.81%),70%是由腺癌引起的。 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10例(占11.90%),恶性肿瘤67例(占79.76%),交界性肿瘤7例(占8.33%)。良、恶性之比为1:6.7。最常见的小肠肿瘤为腺癌(37例,占44.05%),其次为间质瘤(24例,占28.57%)。腺瘤和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良性小肠肿瘤。 从病变部位看,十二指肠病变34例(占40.48%),空肠病变26例(占30.95%),回肠病变24例(占28.57%)。 DSA、ERCP用于诊断小肠肿瘤的符合率达100%,CT/MRI符合率为82.61%,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仅有40%,常规胃镜和肠镜的符合率只有23.68%和6.67%。 5.小肠憩室的临床特点 小肠憩室共41例,其中十二指肠憩室26例(占63.41%),空肠憩室11例(占26.83%),回肠憩室12例(占29.27%)。 小肠憩室的并发症主要有憩室出血(5例,占12.20%)、憩室穿孔(3例,占7.32%)、肠梗阻(3例,占7.32%)和肠扭转(1例,占2.44%)等。憩室出血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憩室,而回肠憩室则以憩室穿孔更为常见。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100%)及上消化道钡餐(90.91%)是诊断小肠憩室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6.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比较 小肠克罗恩病(CD)共20例,平均年龄为46.8±19.46岁。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共6例,平均年龄为58.3±24.52岁。这种年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痛是小肠CD和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占60%和100%。C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而淋巴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但这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肿块型为主,病理大部分以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占83.33%)。而CD则以纵行溃疡为主,伴肠腔狭窄、肠瘘形成。病理改变主要透壁性炎症、镜下溃疡及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 由于大部分的小肠炎症性肠病患者是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急诊手术的,所以其术前检查方法临床应用较少,85.71%的患者都是需要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胃镜、肠镜等检查的符合率均较低。 结论: 1.肿瘤是最常见的小肠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为主。其次是憩室、炎症或感染性疾病。近6年来,在小肠疾病中,肿瘤比例有所提高,憩室明显减少。 2.小肠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小肠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最常见,而非肿瘤小肠疾病的发病部位以回肠为主。 3.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而憩室是非出血性小肠疾病的主要原因。 4.DSA仅用于小肠出血。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在诊断非出血性小肠疾病上优于小肠出血。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和上消化道钡餐是诊断小肠憩室的主要手段。 5.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性淋巴瘤。 6.小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肿块型为主,而小肠CD以纵行溃疡为主,伴肠腔狭窄、肠瘘形成。
其他文献
胼胝体是大脑最重要的连接纤维,负责传递双侧大脑的信息并参与调控大脑的发育。胼胝体作为颅脑矢状面超声图像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发育与脑白质的发育紧密相关,对人类的语言能力、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支原体科、脲原体属中主要微生物之一,可分为2个群(Parvo和T960生物群)和14个血清型(1~14血清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Uu感染一
研究背景:呼吸运动是影响肺内肿瘤精确放疗的重要因素。四维CT(4D-CT)扫描可反映和量化因呼吸导致的肿瘤和器官运动。   研究目的:以4D-CT影像量化肺内肿瘤运动度,分析其影响
东南亚特色植物园作为国内唯一的东盟十国城市展园及东南亚特色植物展示园,极具东南亚风情特色.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植物景观的风格特色、营造策略,结合东南亚特色植物园的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以及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居住条件意识不断增强,新中式园林风格与现代风格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逐渐被重视,而传统的中
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病理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异常升高的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