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结束后,一种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以个人与民间视角关照平民日常生活世界的摄影样式——纪实摄影复苏兴起。在社会转型至今的30多年间,纪实摄影通过对于平民,特别是底层人群的持续关注,以及与社会现实展开互动关联,发展成为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在文艺学与传媒文化领域,分析文学、戏剧、影视剧、电视新闻等媒介文本对于转型社会,以及平民形象与平民意识的再现、表征,已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研究从视觉影像文本,特别是表征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纪实摄影,梳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并研究其与摄影表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域内,遵循表征的诗学(符号学理论)与政治学(话语理论)两种研究路径,借用了彼得·汉密尔顿所使用的“支配性摄影范式”的概念,旨在梳理平民影像与平民意识在1978-2014年间国内纪实摄影中的流变历程,并尝试回答平民影像的流变与转型时期社会进程的互动关系,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建制如何影响规约摄影家的表征实践。文章的论述框架由绪论、主体、结论3个部分5个章节构成。绪论着重介绍了研究所使用到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围绕纪实摄影所展开的研究;主体部分的三个章节分别阐述了1978-1990年代初、1992-2007、2008-2014三个时间段内纪实摄影表征平民与平民意识的视觉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提炼平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并尝试分析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视觉建制与视觉表征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进一步探寻平民群体在三个历史阶段被注入不同文化意义的成因。结论部分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呈现国内纪实摄影中的平民形象在30多年社会转型期间的变迁史,并展望网络语境下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意指实践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随着转型历程的推进与视觉建制内容的改变,国内纪实摄影在视觉观看的权力关系上,大致经历了由社会精英与专业从业者表征平民到平民群体自我表征的转向;在拍摄与工作方式上,经历了街头抓拍到参与式观察与近距离拍摄的转向;主要传播媒介经历由摄影展览到纪实图文书籍与报刊摄影专版再到网络纪实图片专栏的转向。表征主体、拍摄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变迁,决定了平民形象在此间纪实摄影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具有范式性意义的特征风貌,纪实摄影在三个阶段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