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与无人机近地摄影分析1995-2016年两个时段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村域—大会庄村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从自然与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定量与定性研究引起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为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资源科学管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1995-2016年间,在保护区尺度上,通过对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景观类型分别增加472.98 hm2、251.12 hm2、130.15 hm2;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景观类型分别减少306.7 hm2、2.97 hm2、544.58 hm2。在保护区村级尺度上,利用无人机及实地踏勘,大会庄村林地、建筑用地、水域景观类型分别增加8.00 hm2、1.79 hm2、1.95 hm2;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景观类型分别减少9.81 hm2、0.37 hm2、1.56 hm2。(2)在景观水平上,保护区景观多样性得到增长和维持,在长期的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过程中整体景观结构单一性降低,呈现复杂化,形状不规则化,破碎化程度增加,空间异质性使连接度降低。1995-2006年间,保护区林地主要向草地退化,土地开荒及退耕还林政策影响耕地变化,草地流向耕地最多,水域主要向草地转入,未利用地开发和占用耕地是建筑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未利用地主要流向林地与耕地;2006-2016年间,植被演替与退耕还林导致林地增加,耕地减少仍以政策为导向,草地向林地演替是减少的主要原因,水域增加因为草地的转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引起农民向城市流动,建筑用地荒置,资源开发是未利用地减少的重要原因。(3)从景观分析来看,大会庄村景观连接度下降,但内部结构紧密,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保护区成立后,人为干扰因素较少,单一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得到恢复。1995-2006年间,该村林地增加主要是耕地的转入,政策仍主导耕地减少,降水量影响草地向水域转化,建筑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为毁林开荒、占用耕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水域周边景观转入使面积增加,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是未利用地减少的重要原因;2006-2016年间,在林地流入量中耕地最多,占比82.56%,耕地减少主要为闲置撂荒,自然演替为林地,草地增加主要为耕地撂荒、水域的转化,水域与未利用地变化原因同上时期。(4)通过对6种景观类型的动态分析,说明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土壤、地形并不是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唯一条件,社会经济水平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农民年收入和政策导向,如退耕还林政策、生态工程政策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从当地居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符合研究区景观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才是根本所在。(5)基于研究结论,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为功能区景观资源提供管护建议,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为了便于管护,将该区划分为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保护区域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同时实验区作为经营区域,适宜发展生产和经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