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研究--以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承载人们购物、交往、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反映着所在城市的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研究和实践也受到广泛关注。   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在我国的出现到今天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理论和经验的不足致使目前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存在只注意其物质方面而忽略了其精神意义的问题。而场所精神是影响地下商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塑造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使人们能够体会它的独特的文化和氛围,因而对其产生精神上的认同感,唯有如此,城市地下商业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持续保持的生命力和活力。本文以场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搜集和研究相关专著和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商业结构、各种实体要素、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活动四方面进行阐述,详细说明了各个因素对塑造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影响。有活力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的物质载体,人们在这里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归属感,而人们的广泛参与也会使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一处“场所”,形成其独特的场所精神。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论文选取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作为实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其场所精神因子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得出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场所精神塑造中的几个要点,即合理的商业结构、和谐的整体环境、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掘和表达、丰富的活动、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公共交通成为了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选择,公共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但是,城市与公共交通的和谐发展却一
为了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重点镇节能减排能力,2011年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于“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绿色重点镇试点示范工程。绿色重点镇规划是本着集约节
本文是基于整合的视角来展开对集群式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并特别以建川博物馆聚落为例,结合理论与前期实地调研的资料以及大量案例之上形成的。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学位
人是城市的主体,正是人的丰富多样化的生活使城市的实体建设和空间变得有意义,所有的建造都应该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但如今在“大跃进”式的城市化推动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空心村”这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国外并没有专门针对“空心村”现象的研究课题,也没有出现与此相关的概念和理
传统农村聚落是在不同的山水、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缓慢发展而来。我国改革发展大潮中,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变化影响了农村。在这股力量推动下启动的一些新村设计项目,却
古村镇是人类活动和特定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是人文现象的一个要素,村镇空间的演变实际上是历史文化的演变,因此,传统村镇并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通常会以某种关联形式在一定
自1990年代以来,伴随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都市区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作为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围城市在都市区的培育、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
本文以规划史与人物史结合的角度,概述了柳士英的生平经历及与苏州城市规划发展之间的联系,探寻规划实践人物的思想动态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和意义,充实中国近代规划人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