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承载了许多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对后来古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鉴于《诗经》的重要地位,不少译者对其进行了翻译。为了让《诗经》译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译本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且随着翻译理论日益完善,有关《诗经》译本的研究也愈渐详细。在译本研究过程中,译者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和凸显,译者的主观性被置于重要的研究位置。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揭示了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而语言翻译同样是一种心智活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学相结合备受学界关注。这为诗经译本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诗经》译本的研究增多,但以译者主观性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译者主观性探讨《诗经》译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诗经》四个译本里译者的视角存在哪些差异?(2)译者的不同视角对译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Talmy的视角理论对四个不同的《诗经》译本进行对比与分析,这些译本的作者分别是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许渊冲和汪榕培。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可以有效地研究译者的主观性。视角指人观察事件场景的一个角度,同时也可以直接作为一个研究译者主观性的角度。Talmy认为视角是图式范畴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识解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视角位置、视角距离、视角状态和观察指向。围绕上述思路,本论文主要集中探讨译者视角差异的问题,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第二章是对《诗经》的译本、译者的主观性和认知翻译的研究进行回顾。第三章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四章运用Talmy视角理论中的视角位置、视角距离、视角状态和观察指向对《诗经》四个译本的译者视角进行对比与分析。第五章分析不同译者的视角对译本产生的影响。第六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进行说明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三个结论。第一,译者视角的差异性在视角位置、视角距离、视角状态和观察指向这四个方面均有体现。第二,译者的不同视角会对译文的意义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读者的理解方面。读者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和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对相应诗歌产生不同的理解。第三,在被分析的译本中,意义和感受上的大多数差异是由语法和封闭类词语引起的。由此可见,译者的视角会对译本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这也为《诗经》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