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过去30年中国最重要的趋势之一,“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巨大推力。然而,为了满足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城市财政已然倍感压力。根据审计署2013年6月公布的地方债审计结果,市级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7.29万亿,形势十分严峻。而在全球范围内,OECD更是用“行走在薄冰上”来形容目前城市财政健康状况。城市财政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伴随着我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研究我国城市财政健康状况必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财政健康状况进行研究。首先,从财政收入、支出及债务情况分析我国当前城市财政现状;其次,在借鉴Ladd&Yinger(1989)对城市财政健康定义的基础上,依据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需求的平衡关系对我国市级财政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再次,考虑到我国财政体制的特点,本文首次基于2008-2013年283个城市市辖区数据,实证分析研究我国财政分权及地方晋升激励对城市财政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城市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积极合理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大规模刺激经济,使城市财政健康平均指数在2010年到了-1.104,虽然之后缓慢上升,但总体财政健康状况不佳。同时,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规模、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DP、城镇化率之后,财政分权对城市财政健康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作用相对较小。在加入了晋升激励后,晋升激励对于财政分权对城市财政健康的负效应有所缓解,但总体来说,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其负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实证研究显示,大中城市中,官员的晋升激励对城市财政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小城市而言其负作用较为明显。 因而,为提高城市财政健康状况,应不断加强我国预算体制改革,完善官员晋升制度,建立合理的举债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发展规划,推动我国城市财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