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蛋果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蛋果词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语言失误,它是在发音或语义相似的基础上对原有单词或词语的替代,这种替代往往是由误听或误用引起的,但在原语境中同样说得通。蛋果词的典型特征就是用普通的、常用的或现代的词替代不常见、晦涩或过时的词。例如,用old timers’disease代替Alzheimer’s disease等。蛋果词自从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当代语言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例如从语义,语源学,认知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然而,蛋果词毕竟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对其进行描述和规定,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足。因此,本文试从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的角度对蛋果词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蛋果词研究开辟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事实上,原有表达同蛋果词之间的关系可以提炼简练成一个词语—替代,它是产生蛋果词必不可少的要条件。原有表达和蛋果词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通过外延内涵的传承来实现,我们把这种关系抽象为“A是B”。其实,原有词和蛋果词二者之间真正的替代发生的基础是在我们的心理模型中两个范畴或概念之间外延内涵的传承。全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材料搜集及本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蛋果词的相关研究作出概括和评论,指出他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本篇论文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是对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的介绍,我们尝试在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的论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对蛋果词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徐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不能为所有的蛋果词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因此,类层级结构和常规关系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理论补充。第四章是对蛋果词的分类部分。一些在线网络词典和语言学家都对蛋果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和研究方法。为了便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蛋果词进行了重新分类。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对蛋果词现象的解释:1.蛋果词为什么可以替代原有表达?2.蛋果词的生成机制是什么?徐盛桓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是蛋果词的替代和生成机制的理论基础。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蛋果词和原有表达之间的替代是可行的,符合逻辑的,合理的,替代的实现依赖于两个范畴或概念之间外延内涵的传承。除此之外,我们还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