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编辑型IGFBP7促进肺腺癌进展和血管新生及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分泌蛋白。目前,许多研究表明IGFBP7能通过抑制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或衰老而发挥抑癌作用,并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RNA编辑(RNA editing)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转录后修饰机制,人类中最常见的RNA编辑类型是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ADAR)家族催化的从腺苷到肌苷(A to I)的转变。IGFBP7是被ADAR家族成员ADAR2编辑的基因之一,在肺腺癌中,IGFBP7被编辑的水平高达10%,但目前编辑型IGFBP7在肺腺癌肿瘤细胞里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拟通过体内外实验来阐明编辑型IGFBP7对肺腺癌的生物调节。研究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肺腺癌细胞系中IGFBP7的蛋白表达水平。2、构建稳定转染的H1975对照组、IGFBP7野生型组和IGFBP7编辑型组的肺腺癌细胞系。3、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稳转细胞系和培养上清中IGFBP7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含量。4、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和流式检测编辑型IGFBP7对H1975增殖和周期的影响。5、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检测编辑型IGFBP7对H1975迁移能力的影响。6、采用化疗药紫杉醇(Paclitaxel)处理各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的表达水平。7、利用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皮下接种3×106个H1975细胞,成瘤后每两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8、采用Micro-CT扫描检测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9、提取H1975对照组、IGFBP7野生型组和编辑型组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培养。10、采用CCK-8检测各组CM对HUVEC增殖的影响。11、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CM对HUVEC迁移能力的影响。12、利用成管实验(tube formation),比较各组CM对HUVEC成管能力的影响。13、利用裸鼠移植瘤模型,皮下混合接种3×106个H1975各组细胞和6×105个HUVEC细胞,成瘤后每两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14、采用Micro-CT扫描检测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15、ELISA检测各组CM中PEDF和VEGF-A的含量。结果:1、编辑型IGFBP7促进H1975的增殖。2、编辑型IGFBP7促进H1975迁移。3、编辑型IGFBP7降低H1975对紫杉醇的敏感性。4、编辑型IGFBP7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瘤内血管密度大于野生组。5、编辑型IGFBP7组的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6、IGFBP7编辑型H1975与HUVEC共同接种的移植瘤体积大于野生共移植组且高于单独接种组。7、编辑型IGFBP7共接种组的移植瘤血管密度大于野生共移植组。8、编辑型IGFBP7组肿瘤细胞分泌更高水平的VEGF-A和更低水平的PEDF。结论:RNA编辑型IGFBP7能增加H1975的增殖、迁移能力,降低H1975对紫杉醇的敏感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成管能力,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A和抑制PEDF的表达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和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分析不同Ki67截断值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以及预测价值。同时结合生物学信息技术,探讨分析Ki67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相关的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确定最佳Ki67截断值,为乳腺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检索UALCAN数据库探讨Ki67基因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情况,以及其与乳腺癌各个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目的:癌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顽疾,目前人类仍无法全面认识并攻克这一顽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且癌症的发生发展与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息息相关。NF-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1,Nfe2l1)是调节细胞抗氧化反应的核心转录因子,可针对外来化学物诱导的致癌性损伤提供必要的保护,在维持机体氧化还原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
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尽管其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患者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RBPs)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RBPs在HNSC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鉴定在HNSC中异常表达的RBPs及其诊断、预后价值,并进一步探索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IGF2BP2潜在的分子
背景及目的:黏附素乙酰转移酶Esco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方法:查找TCGA数据库中肺癌的Esco2基因表达与临床分期、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31例NSCLC和癌旁组织进行Esco2蛋白表达的验证。构建和转染Esco2表
目的: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186个国家,36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与癌症死亡人数分别占据着全球第一的位置,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加剧,预计到2040年癌症负担将增加50%,全球预计癌症患者将达到3000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巨乳头状乳腺癌是临床中罕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迫切需要研究该疾病的生物学特征并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一例63岁巨乳头状乳腺癌病例的新鲜肿瘤标本,体外构建了能够传代6个月以上的患者源性类器官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保持了与原发肿瘤相同的组织学特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类器官维持了较高的保真度。然后,我们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氟维司群(IC50=0.275umo
目的: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所有癌症中均居于首位,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健康和寿命最严重的癌症。肺癌的发生及进展不仅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而且和遗传因素联系十分紧密。Micro RNA是一类高度进化保守的非编码RNA,参与了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等重要的细胞生物过程。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最常见的遗传变异被证明在癌症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许多流行病学
目的:微小RNA(miRNA)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证实并确定宫颈癌的某个或某几个标志性miRNA,可以更有效地证明miRNA可做为一种新型可靠的肿瘤生物标记,这将会更大地促进宫颈癌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使用GEO2R分析GSE86100数据集,筛选差异miRNA。对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进入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可疑宫颈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并在宫颈癌患者及健康
近年来,由致病微生物和细菌毒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是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必要手段。虽然经典的细菌培养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检测用时长,技术要求高,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防控快速筛查需求。近年发展的基于电化学和光谱学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使用简便、响应快速、便于现场检测的优势,可以与实验室精准检测技术优势互补,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
研究背景和目的:宫颈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CES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有106000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和48000例因CESC死亡的病例,与印度一起占据了每年全世界宫颈癌病例的三分之一。局部性CESC的5年生存率可达92%,然而伴有远处转移的CESC患者5年生存率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