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都城制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辽代的都城制度。契丹建立的辽政权的都城建设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对金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辽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都城建设体现出许多与中原都城制度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辽代兴建的上京和中京两个都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得出了以下主要观点:第一,辽上京的规划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具有坐西朝东的特征;第二,辽中京的整体布局主要效仿了北宋都城汴京,但仍体现了民族政权都城的一定特点;第三,辽上京南北两城的建筑形制,其根本原因应是出于契丹贵族对异民族防范的需要;第四,辽中京富城外三面环绕的皇城,可能是辽上京西山坡富城西墙借用皇城西墙的做法的延续。第五,辽代前期上京城的营建,是以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主,汉文化因素为辅的文化都成;辽代中期中京城的营建,则是以汉文化因素为主,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辅。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并对辽代的都城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详细回顾了辽代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并对辽代都城考古与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三章从兴建与布局、城墙与城门、宫城和皇城五个角度探讨了辽上京城的都城制度。提出上京城的兴建经历了太祖神册年间的兴建和太宗天显年间的扩建两个阶段;契丹族作为北亚游牧民族之一,其建立城市也有自身文化传统因素在其中的,并不完全是学习中原制度的结果;上京城军事防御设施较为完善,即是吸收借鉴中原城市防御手段,也是游牧民族自身注重防御传统的体现等观点。 第四章从兴建与布局、城墙与城门、宫城、皇城、外城五个角度重点对辽中京都城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京城城址位置的选择出自最高统治者,并提前确定全城的整体规划、街道布局和建筑结构;中京城三重城墙相套,左右对称布局的整体规划,以及一些具体的建筑样式都是仿自汴京;中京城的建设虽然大多仿自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但还是部分保留了契丹族自己的一些特色等观点。第五章对辽代都城制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对祖州城与辽上京的关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文化因素构成的角度对辽都城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辽代前期兴建的辽上京是以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主,汉文化因素为辅的文化构成。在辽代中期兴建的辽中京是以汉文化因素为主,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辅的文化构成。
其他文献
南昌在1928—1937年处于社会相对稳定时期,也处于人口发展的常态,通过考察最能体现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两个变量,以探寻传统行政中心城市在近代转型中的人口现代
日本的少子化从1989年的“1.57冲击”以来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现在日本已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时期。少子化也引发了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减少、消费市场缩
生产过程及自动化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在手工生产的时代,无所谓自动化,进入机器生产时代,就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自动化装置。这些装置只是完成单一动作的
2012年10月15日下午两点半,一曲华尔兹开场舞缓缓拉启了为期三天(10月15日至17日)的郑州七中首届政史地学科节的序幕。
作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唯一台湾汉文报刊--《台湾民报》,其前身为1920年7月16日在东京创刊的《台湾青年》,其发行方式先后经历了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到最后的日刊,①“处在
由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布的诏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治国政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主,并结合部分简牍资料,在汲取前人研
诏令,作为以皇帝名义来发布的最高级别的官文书,既体现着国家大政方针,也体现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东汉诏令作为我
本文主要讨论了明清时期瑞金县志的编纂和地方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清瑞金县志结构过程的历史经验,对于考察作为官修方志体系中最重要一环的县志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唐仆尚丞郎表》是研究唐代尚书省职官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在这部书中,严耕望先生将任过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及六部尚书、侍郎的人员按年代系于各官职之下,并一一作了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应形势之需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志愿者组织--和平队。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黑人民权运动,和平队为了保护其形象不受种族歧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