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通过对北方地区隋唐墓葬形制、随葬品特征的分析,对北方地区的墓葬进行分区和初步的分期。进而将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墓葬进行详细的比较,归纳总结北方地区墓葬的地域性特征,并对其历史成因和渊源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前言。本文对“北方地区”进行了界定并陈述了当前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北方地区指的是河北省以及辽宁省的朝阳地区。到现在为止对北方地区隋唐墓葬全面深入的研究还不够,所以本文的选题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部分为分区与分期的综合研究。北方地区的墓葬分为三个地区:辽宁朝阳地区、河北北部地区和河北南部地区。第一小节分析了辽宁朝阳地区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最后进行初步的分期。朝阳地区以砖室墓为主,有极少量的土坑竖穴墓和石室墓,不见土洞墓。墓葬平面形制有直边方形、弧方形(包括圆角方形)、圆形(包括椭圆形和圆形)、舟形、棺形、不规则形。其中圆形墓葬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弧方形墓、舟形墓和棺形墓。随葬品可以分为俑群及庖厨明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石、骨、玉器及其它。俑群主要有镇墓神煞、出行仪仗、家庭侍仆、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四大类。实用器中以陶瓷类为主,罐和壶数量最多。金属器皿较多,尤其是铜、铁带饰及生活器皿。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朝阳地区墓葬分为三期:初唐、盛唐、中晚唐。圆形墓葬在第一期开始流行,一直流行到唐末,第二期和第三期成为主流。罐类由矮胖向瘦长发展,腹部变深。瓷罐多带系,双系罐最多;壶类颈部变粗,鼓腹渐变成深腹;碗类由高深向浅腹发展。第二小节分析了河北北部地区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最后进行初步的分期。此地区以砖室墓为主,有一定数量的石室墓和少量的土坑竖穴墓,只有一座土洞墓。墓葬平面形制有直边方形、弧方形(包括圆角方形)、圆形(包括椭圆形)、舟形、棺形、马蹄形。弧方形墓葬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圆形墓,舟形墓和棺形墓也有一定的数量。随葬品有俑群及庖厨明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石、骨、蚌器及其它。俑群主要有镇墓神煞、出行仪仗、家庭侍仆、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四大类。实用器中以陶瓷类为主,罐、碗、执壶数量最多。金属器皿较多,尤其是铜、铁带饰。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河北北部地区墓葬分为三期:初唐、盛唐、中晚唐。河北北部地区在墓葬形制上这三期都以砖筑弧方形单室墓为主,圆形墓葬在第二时期才开始出现,第三期大量增多并成为主流。较大的墓葬中流行仿木砖雕结构装饰。罐类总体由矮胖向瘦长发展,腹部变深。瓷罐多带系,双系罐最多,第二期的罐类鼓腹明显,第三期器形开始变得瘦长;执壶从二期到三期颈部变高,鼓腹渐变深腹;碗类由深腹向浅腹发展,第三期玉壁底常见。第三小节分析了河北南部地区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最后进行初步的分期。墓葬形制主要以砖室墓和土洞墓为主,有极少量的土坑竖穴墓和石室墓。砖室墓中弧方形墓数量最多,其次还有直边方形、舟形、棺形、圆形。圆形墓只有两座,数量最少。随葬品可以分为俑群及庖厨明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石、骨及其它。俑群主要有镇墓神煞、出行仪仗、家庭侍仆、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四大类。实用器中以陶瓷类为主,罐、碗数量最多,瓷器占的数量比较大,基本都属邢窑系统。陶谷仓罐在盛唐时期出现,数量众多,具有地域色彩。金属器皿相对较少。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河北南部地区墓葬分为三期:初唐、盛唐、中晚唐。弧方形墓葬始终是主流,第三期土坑墓增多。罐类总体由矮胖向瘦长发展,腹部变深。瓷罐多带系,双系罐最多,白釉居多;碗类由高深腹向浅腹发展。第三部分把北方地区墓葬和中原地区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墓葬特征。墓葬形制流行圆形墓葬,数量极多。墓葬中随葬人首蛇身俑、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伏听俑等镇墓神煞俑。这两大特征明显异于中原地区。第四部分分析了北方地区墓葬特征形成的历史成因及渊源。人首蛇身俑、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最早形象的产生应是对原始图腾或信仰的一种膜拜,祈求得到它们的庇佑。蛇是我国古代许多部落崇拜的图腾之一,人首蛇身形象应是对图腾的拟人化。这种形象在文献中多次出现,两汉时期画像石中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二者缠绕交尾同时出现。南北朝以后画像墓逐渐衰弱,陶俑在墓中开始流行,人首蛇身俑的这种画像形象遂被俑所代替。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到隋唐时期俑类代替了它们在画像墓中的形象。关于伏听俑的问题,由于资料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第五部分为结语,阐述了文章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