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现象。法律制度虽然具有滞后性,但仍需要与时俱进地对新的情况和现象予以应对。近年来,一种新的商标混淆侵权形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商标反向混淆。在商标反向混淆中,侵权者往往是知名度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被侵权者则是知名度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除了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传统的商标正向混淆外,商标反向混淆在事实构成、行为表现、侵权认定和责任承担等方面也与商标正向混淆有所区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及维护商标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必要对商标反向混淆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出其起源、发展、概念、制度基础等制度脉络,以期为我国商标法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作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对商标反向混淆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四章。引言部分从人们对商标混淆侵权的惯性思维入手引出了一种新的商标混淆侵权类型,即商标反向混淆。通过对“蓝色风暴”案的简介说明了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和司法案例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商标反向混淆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第一章:商标反向混淆制度概述。阐述了商标反向混淆的起源,明确了商标反向混淆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厘清了商标反向混淆在美国出现和最初发展的过程。同时,对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司法和学术研究中商标反向混淆概念界定情况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商标法情况的商标反向混淆概念。第二章: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基础。从法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一节是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法学基础,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理念、公平正义的法学理念、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和商标法立法宗旨等。第二节是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包括洛克的劳动财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等。第三章:中外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透视。介绍和分析了中外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是国外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概况,主要分析了其在美国从产生至今的发展概况,同时涉及了欧洲的情况。第二节是中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近年来商标反向混淆制度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发展概况。第四章: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建议。探讨了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建议,提出了我国商标法可以从引入混淆理论、明确商标反向混淆规制的法律根据、明确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因素、确定商标反向混淆的侵权责任等方面入手进行修改和完善。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成果和目的进行了总结、概括和提炼。
其他文献
大麦麸皮含有以原飞燕草色素等原花色素为主的多酚类物质.该多酚类提取物和原飞燕草色素具有抑制亚油酸氧化能力,用TBA法和硫氰酸铁法比较,其效果等于或低于BHA和BHT,但高于
本文对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乳化剂用量、配比、引发剂用量及功能单体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In this paper, the polymerization stability of acryla
自觉建立社会史学的努力,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此后,中国社会史研究主要围绕着引进与建设两个方面展开。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在理论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给城市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除了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外,农民进城后的安置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借鉴西方和香港地区在公共住
心理压力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过度的、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个体造成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损害。基层人民银
目的:对我国汉族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onverbal learning disorder, NLD)儿童视觉空间认知特征以及行为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互之间关系。方法:三组儿童(NLD组,VLD组和正常
目的编制适用于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评估的自评量表。方法预调查量表经148例测试后,根据反馈信息及统计结果,形成包括16个条目的正式调查用量表,将量表在626名医院员工及104名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损害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焦树德教授于1981
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市场,正日益频繁的为全球消费者所使用,据OECD的统计,全球消费中,网络购物的比例在2007年就达到了38%,这一现象为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这些挑战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晚清时期,福建地方政府在区域近代化中对社会环境的治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对商业税收的榨取和对新兴实业的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