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年较强沙尘暴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近两年两次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强沙尘暴进行了研究,通过全面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沙尘暴天气影响系统的复杂性,力图揭示一些强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天气背景和特征,为实际的沙尘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沙尘暴的研究。然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春季4月22~24日的强沙尘暴过程的近地面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速)变化特征和观测PM10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天气学成因进行诊断分析,最后用MM5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过程前后温、压和风速有剧烈变化;PM10与沙尘暴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数值模拟显示,利用MM5模式能较为准确的模拟高空和地面气旋的演变,对地面造成沙尘的强风系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其次采用沙尘天气数值预测系统对2009年4月22日~24日发生在我国广大区域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模拟结果对地面沙尘浓度的空间分布和起沙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的起沙中心分别是南疆塔里木盆地、甘肃、内蒙古的西部及蒙古国南部;不同地区起沙过程贡献最大的沙尘粒子的粒径不尽相同,起沙量贡献最大的是粒径在2μm<d≤11μm的沙尘粒子;此次过程沙尘被垂直输送的高度在550hPa以下;沙尘输送白天强于晚上,起沙后的沙尘粒子的输送主要靠对流层中低层的大风来输送。   最后分别选取具有代表的2008年5月26~28日和2009年4月23~25日这两次强沙尘暴就天气过程形势、影响系统以及起沙、沙尘输送和沉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沙尘暴前期均具有温高雨少,部分地区干旱甚至重早。这两次由蒙古气旋冷锋引发强沙尘暴过程中始终伴有高空急流,它有利于气旋的发展;气旋发展初期和发展成熟期温度平流均为气旋发展的主要因子,涡度平流也起了作用;两次过程气旋发展最旺盛的时刻,都存在高低空位涡大值区相接的位涡柱,高低空系统有明显的相互作用。08年这次过程沙尘靠对流层低层风速长距离的输送,大部分大量沉降,而09年这次过程大风将沙尘远距离的输送,影响下游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
其他文献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忽视了幼儿们的情感需求和态度体验,使他们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无法掌握对音乐的理解。本文就从培养音乐兴趣、多样化音乐手段、构建活动平台
杏树岗是西满解放区杜尔伯特旗(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沟。东、西、北3面是长满野杏树的高山岗,岗上建有炮台4座,南面有一小片开阔地,挖有1丈多深的壕沟做暗堡群。这里是“
本文利用中国1981~1998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就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季节循环、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了ERA-40、CPC、NCEP-NCAR和NCEP-DOE四套土壤湿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断重视,一些条件不错的农村家庭纷纷把子女送往城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是摆在广大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另外,对于农村初中学校,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
本文通过分析云观测卫星-CloudSat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云的分布特征,并着重研究了该地区云的垂直分布特征。一方面,从观测资料本身出发,将东亚地区分为八个研究子区域,分析
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构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党政关系。区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让二者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即理顺党政关系,是过去20年里我们进行政
学位
优质高效地服务好领导工作,带头强化秘书队伍的群体素质,是秘书处工作的主题。秘书处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在纷繁复杂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贯穿这个主题,并使其成为处内每个同
本文设计了一个雷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方案并采用梅雨和台风天气的实际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了同化和预报试验。文献中广泛应用的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的观测算子被用来建立观测
本文统计了1970~2000年黄淮海平原四省(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发生的强对流天气频次,讨论了平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分布,并针对初夏6月这一特定时期选取了5个多发年分析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