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国内第一个“谜语村”——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为考察地点,以该地首批入选“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的民间谜语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考察为主,结合文本分析考察了当地民间谜语的生成环境、与民俗生活的关联、当前的传承状况以及民间谜语如何从口头传承走向写定的文本等,通过对其传承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试图为更好地保护发展当地民间谜语探讨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正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交待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第一章通过对青林寺村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等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当地民间谜语生成、发展的特殊环境。第二章通过对当地谜语、谜歌讲唱的不同场合的介绍,分析了谜语是怎样与民众的生活发生关联从而成为他们表述村落生活的重要方式,又是怎样调适着村落生活秩序,并构成当地独有的村落文化。第三章通过介绍当地民间谜语的传承现状以及它从传统的口头传承走向写定文本的过程,从讲唱环境、民众心理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一传承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从文化精英的努力、传承人自觉、政府的作为和媒体的推动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文本得以写定的原因和效果等。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结合田野考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该村民间谜语在传承和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本文通过对该个案的调查研究,以期引发社会各界对“活态保护”的深层思考,为已入选和将要入选“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项目在申报、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等方面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