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往实践的情感性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交往的动物,交往活动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从这一人类特有的交往实践出发,论述了情感这一非理性因素在交往实践中的地位以及对它的影响。文章首先对情感与交往实践的概念进行展开,追述了它们的来源。交往实践是人类现实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它不仅受到理性的引导,还受到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强烈影响。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情感,情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情感体现在整个交往实践的过程中。文章从交往主体出发,分析了从事交往的主体的情感性;从交往的工具(狭义)出发,论述了语言的情感性;从交往的规则出发,阐明了道德的情感性;从交往的结果出发,论述了社会关系的情感性。在论述了交往实践的情感性后,文章从情感与理性入手,详细分析了交往实践中的情理、情感冲突。接着指出矛盾的双方必然从冲突走向融合。在末尾,论文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为关注交往的情感内涵,关注交往实践中情理、情感融合具有重大意义,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关键就要培养合情合理的交往主体。全文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础,遵循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论述,作者认为,主体在交往实践中,不但要受到理性的引导,也要受情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本人希望能借此引发理论界对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各形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本文的观点是:在自然科学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之上,技术的塑造和最终形成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技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就是技术情境。技术情境的有限性与历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是源于女性主义者意识到科学的历史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男性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绝对压倒优势。“性别与科学”是一个出色的边缘事例。男性气质与
马克思对惩罚正当性的怀疑,主要是基于对传统惩罚理论对惩罚正当性的证明的分析。惩罚功利主义主张社会利益最大化;惩罚报应主义主张正义和应得。马克思在对上述理论的分析中
法律失范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法律规范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法律失范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源流进行哲学反思。文章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从法律和社会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视角,从以下三个部分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背景透视.在这一部分,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