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正在争抢其市场份额,其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使其能持续经营,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资源、规模和能力,不断的调整自身战略,随着环境的改变实施战略转型。早期的西方学者提出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去应对因战略转型而遭受较多的外部以及内部约束,而组织资源能够为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供应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决策者主观方面的缘由致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达不到完美,造成企业中留有一定程度的冗余资源。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现有战略转型、冗余资源以及金融创新方面的文献,剖析了冗余资源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以及战略转型和外部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近些年来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定招商银行为目标案例,运用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提出相应假设。招商银行的研究资料丰富,一些基本的情况上二手资料大多已有共识,是可信的,便于进行分析。接着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招商银行战略转型的过程,分析各个类型的冗余资源在金融创新中是如何体现、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探究金融创新成效的检验标准,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随着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绩效水平越好,风险规避型的商业银行持有的冗余资源会越多。第二,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监管越严,适度的高嵌入型人力资源冗余、财务冗余以及结构冗余对处在战略转型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有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能为处在进行战略转型阶段的企业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经验。政府应该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能提供一定的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对冗余资源的持有量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