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出口企业价格加成的影响研究 ——技术创新的视角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上很难摆脱“低质量、低价格、低利润”的标签,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低成本优势已不利于出口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口企业要提高价格加成能力,最基本的手段是不断创新。而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国出口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存在紧密联系,产业集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因素。产业集聚可促进企业之间合作互动,使知识溢出在集聚区传递,产业集聚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与创新的普遍环境。在这种产业集聚的外部发展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是否会影响产业集聚与出口企业价格加成之间的关系呢?本文主要考察了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与出口企业价格加成之间的影响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专业化集聚会降低出口企业价格加成;(2)多样化集聚会增强出口企业价格加成;(3)在加入技术创新调节变量后,技术创新不仅会减弱专业化集聚对出口企业价格加成的负向作用,而且技术创新也会提升多样化集聚对出口企业价格加成的正向作用,因此技术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与出口企业价格加成之间的影响都有正向调节作用。此外,通过区分企业所有制、要素密集度和贸易方式,本文进一步发现:在企业所有制分类中,对于国营出口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在专业化集聚环境中更有利于价格加成;对于民营出口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在多样化集聚环境中更有利于价格加成。在要素密集度异质性分类中,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专业化环境中更有利于企业价格加成,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多样化集聚环境中更有利于企业价格加成。在贸易方式异质性分类中,一般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专业化环境中更有利于企业价格加成,加工贸易进行技术创新在多样化环境中更有利于出口企业价格加成。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大幅度地提高出口企业的价格加成,帮助出口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再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他文献
目前,农业资源总体趋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等问题使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走向瓶颈阶段,农业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为平衡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转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永续发展,迫切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技术传播,吸引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农业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主流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进入稳健增长时期,行业集中度提升,产业整合、并购重组规模不断提高。现阶段,汽车产业链存在专业化分工不足、企业协作关系水平低、产业链环节布局散乱等问题;加上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晚,研发能力弱的特点,主要零部件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无法与国外完整的产业链、汽车核心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相抗衡。在行业日趋成熟,竞争激烈,企业内生增长不利的背景下,汽车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通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融资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债券发行规模扩张、发行数量不断增加、发行种类日渐丰富的同时,债券市场上的违约现象也随之增加。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去产能、严监管以及存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债券违约日渐趋于常态化。截至2018年底,我国债券市场有103个主体共244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的金额达到1973亿元。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债券违约风险的深入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并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融资难成为民营企业长足发展的瓶颈。私募股权诞生后,贯穿了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切实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私募股权融资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产品,并被国内金融界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私募股权融资得到迅速发展且愈发活跃,在如今企业融资难度大的背
在一系列监管政策、国内资金流出趋严以及美国、德国等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审核趋严的影响下,跨境并购市场逐步降温,交易活动日趋成熟和规范,尤其是房地产、泛娱乐等敏感类或限制类行业的跨境并购数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跨境并购中的活跃主体,它们在大环境严峻的情况下相对于国有企业更难获得融资,研究跨境并购融资对它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弘股份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为实现其“地产
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迅速,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渐完善,银行竞争日益加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完善也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创造了条件。银行竞争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关系如何,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本文以上述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展开研究。理论研究上,在相关理论及文献梳理基础上,分析了银行竞争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及影响
作为我国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机制,股权激励能有效提升公司经营绩效,降低代理成本,然而也有许多实践经验发现股权激励成为了管理层自利的手段,对此学术界也尚未给出准确定论,尤其当研究对象涉及到我国国有企业时情况更为复杂。当前学术界主要基于管理者权力观解释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偏向“福利型动机”现象,但极少数研究结合我国特色实践背景,基于政府为控股股东以及国企高管具备“政治人”身份特点的角度,探究政治晋升等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财务治理不完善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特别地,2018年出台的一系列资管新规不仅使得资金募集难度大幅上升,而且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部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机构的内部治理,即通过内部管控、财务激励等手段完善治理
随着房地产贷款规模的增加,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的增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也随之增加。违约风险包括了抵押物价值缩水、债务人风险以及房价下跌的风险。其中,债务人风险主要是指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债务人相关的信用风险,这类风险有一定的可控制性,但同时风险的来源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房价不稳定、资产缩水、债务人收入水平波动的情况下,债务人违约的风险就随之提升,给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债务人风险的防范
201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员工持股的实施。但当前,员工持股计划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相关政策法规也仅有简单的实施指引和信息披露要求,零散而不成体系。由于新一轮员工持股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缺乏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经验,更没有建立起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风险管理意识,很多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面临着实施失败。针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