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与道德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伦理学是鲍曼在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框架下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从后现代性视角出发,追溯了现代伦理的形成历史及其理论支撑;并以大屠杀事件为特例展现了现代伦理的内在矛盾及其可怕后果;通过对现代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批判,鲍曼揭示了现代伦理困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必然性。随着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盛行,伦理学发生了由现代的他律伦理向个体道德的转向。这种转向既表现为后现代伦理的危机,也昭示着道德涵义的真正回归——道德不是靠他律的伦理规则实现的,而是在人们以“面孔”相遇的原初场景中对“他者”担负的责任。因此后现代既是道德毁灭的时代,又是它新生的契机。本文是把伦理学作为鲍曼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框架下的一个特殊叙事来研究的,强调了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在其伦理学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伦理学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第二部分为现代性的缺憾及伦理的困境。文章首先通过对鲍曼后现代视野下的现代性及现代社会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内在的缺憾,即普遍理性的结果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专制控制,致使个体丧失了自由自主的能力。然后在此背景下,大屠杀提供了现代伦理困境的一个案例,文章从现代造园抱负、秩序追求、科层制度及道德中立态度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性与大屠杀的选择性亲和关系,从而为伦理学的反思揭开了序幕。最后,文章通过对现代伦理形成历史的追溯,总结出理性与普遍性作为现代伦理的内核所造成的困境:对理性的过分依赖造成伦理他治,对普遍性的刻意追求造成个人道德能力的丧失。第三部分为后现代的可能性与道德的复兴。首先文章通过对鲍曼的后现代性及其所期盼的后现代社会的特质的分析,揭示了后现代性的特征:非理性及多元化。然后在此背景下描述了后现代伦理的危机表现及伦理-道德的转向,揭示出个体道德和多元选择成为后现代道德的新面貌。最后在对个体道德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后现代道德的重建问题:即对道德的后现代认识和“为了他者”道德的回归。第四部分为分析批判。主要阐明了鲍曼后现代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伦理和道德;分析了个体道德在道德重建中的可能性,指出个体的不确定性、多元文化的不谐调性及个体生活的殖民化给个体道德带来的挑战;以此引出了后现代伦理学面临的课题——自由和责任;最后,文章探讨了包括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在内的后现代道德重建的尝试,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其他文献
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使人类得以在分子的层面上重新认识自身,解开生命的奥秘,攻克一直以来的不治之症,提高生命的质量。但是也应看到
女性主义不仅是一项政治运动,而且也是英美文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在英美文学中有突出体现。英国著名小说家A.S.拜厄特于199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占有》
近年来,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费用的交费难和移动电话卡的开卡流程繁琐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企事业单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增加用户开卡和缴费的渠道。目前,企业的收费渠
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渊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制定形成了多党合作的理论政策,丰富和
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人们基于一定的伦理标准对技术进行的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对技术本身进行伦理评价之所以可能,一是由于技术本身负载着伦理价值,二是由于内在于技术本身的
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自由的理解会有所偏差,但人们对自由应包括伦理自由是有共识的。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伦理自由问题进行过探讨,为人类的自由、文明和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明显,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反思的深入,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并对环境伦理思
所谓和歌,正如字面所写,即“大和之歌”,是大和民族所特有的的传统诗歌。和歌以他特有的“5-7-5-7-7”的诗歌形式,将日本人所有的情感与世间万物都浓缩于此,为世界展现出一卷跨越时空,
宽恕制度作为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卡特尔案件的有效工具,在瓦解卡特尔组织上成就显著。这一制度最早于1978年在美国实行,后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都在反卡特尔实践中
<正> 笔者于1982年8月~1983年3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跟随老中医临床学习,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观察了眩晕病5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