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次剩余在密码方案构造和密码协议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众所周知,Goldwasser和Micali里程碑式的工作首次给出了密文不可分辨性与语义安全的形式化定义,继而开启了密码学可证明安全领域研究的新篇章。他们基于二次剩余构造了第一个概率加密方案。然而,这个方案具有较大的密文扩张率,所以降低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如何改进Goldwasser-Micali密码系统是一项古老而又富有挑战的课题。除了在构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剩余在密码方案构造和密码协议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众所周知,Goldwasser和Micali里程碑式的工作首次给出了密文不可分辨性与语义安全的形式化定义,继而开启了密码学可证明安全领域研究的新篇章。他们基于二次剩余构造了第一个概率加密方案。然而,这个方案具有较大的密文扩张率,所以降低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如何改进Goldwasser-Micali密码系统是一项古老而又富有挑战的课题。除了在构造同态加密上的应用,二次剩余还可以用来构造伪随机数发生器、零知识证明、数字签名等方案与协议。基于身份的密码学(IBC)被认为是公钥密码学的演化。它把用户的身份信息当做公钥,从而省去了数字证书的使用。目前,绝大多数的IBC方案都是基于双线性配对构造的。然而计算一个双线性配对并不是高效的,而且这些方案的安全性普遍依赖于未经考验的复杂性假设或者难题。Cocks基于二次剩余构造了首个不需要配对的基于身份的加密(IBE)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具有较快的加解密算法,但是它在带宽和空间利用方面并不是很高效,而且它也不是匿名的。这些缺陷使得Cocks的IBE方案受到比较少的关注。数论是最古老的数学分支之一。Gauss、Eisenstein、Kummer和Dedekind等人对代数数论的建立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已经看到二次剩余在密码学领域中大放异彩。如何将更多的数论应用到密码学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上述背景和问题出发,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幂剩余符号的高效同态密码系统: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回顾了幂剩余符号并给出了它在密码学中的一些应用。具体地讲,我们证明了计算一类幂剩余符号与求解某个离散对数难题相关,从而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了Goldwasser-Micali密码系统的一个很自然的推广。与Joye和Libert在EU-ROCRYPT 2013会议上提出的推广方案相比,我们的方案在带宽、空间利用以及解密效率方面都要更高效一些。我们同时推广了Goldwasser-Micali密码系统所依赖的复杂性假设,并且在推广的假设下证明了我们的方案是IND-CPA安全的。我们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上述结论去构造有损陷门函数与循环安全和弹性泄露的公钥加密方案,并且这些构造同样具有高效的解密效率和带宽和空间的使用效率。2.基于二次剩余的具有快速加密算法的匿名IBE方案: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给出了Cocks的IBE方案的两个变种。第一个变种有更高效的加密算法,其中最耗时的部分仅需要几个模乘法运算。第二个变种在合适的复杂性假设下匿名化了第一个变种,但是它的解密效率要比第一个变种的解密效率低两倍左右。两个变种的密文扩张率都比Cocks方案的密文扩张率大两倍。为了减轻第二个变种因较大的密文扩张率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考虑利用文献[1]提出的变换将它转化成一个带关键字检索的公钥加密方案。3.基于高次剩余的IBE方案上的推广Galbraith测试:在PKC 2019会议上,Clear和Mc Goldrick首次提出了模一个多项式大小的素数e是加法同态的群同态IBE方案。同时,他们证明了如果判定某个特殊的多变量多项式系统是否可解是困难的,那么该方案在e>2的情形下是匿名的。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回顾了Cocks方案的匿名性上的经典Galbraith测试。我们引入了Fq[x]上的一般互反律来推广Galbraith测试,并对Clear-Mc Goldrick方案的匿名性给出了一个有效的攻击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Galbraith测试的理解。我们相信推广的Galbraith测试在构造基于高次剩余的匿名IBE方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他文献
国民教育权学说是在战后日本五五年体制下诞生的教育法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教育权归属于国民,限制教育行政对教育内容的介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政治上确立了“自民党对社会党”的五五年体制,教育上则相应形成了“文部省对日教组”的构图。在保革对立、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教育权概念在日本被初次提及。之后双方围绕教育问题争论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涉及教育法解释及教育思想的诉讼,而国民教育权学说也在诉讼中完善,
《春秋经左氏传句解》是南宋林尧叟(字唐翁,生卒不详)撰著的一部《春秋左传》句解类经学文献,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春秋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其平易通俗的性格而未受到学界充分关注。本文对《句解》进行了文献和思想的系统研究。林尧叟曾自题里籍“梅溪”,但今属何地,众说不一,或谓福建,或谓浙江。由于《句解》一书反映出林氏与陈傅良一门具有学术渊源,考虑到陈门温州籍人士居多,所以林尧叟更有可能出身浙江温州平阳或乐清
本文以整个黄淮运的一个边缘区域——颍河、涡河的治理研究对象,借以窥测整个大流域治理困局的一般性特点。另一方面,本文以环境史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颍河、涡河流域内水利的治理模式变化、人口变化以及生态变迁的分析揭示在颍河、涡河流域内所产生的生态衰退问题,并以作为淮河流域的基本区域之一的颍河、涡河流域来透视整个淮河流域的生态衰退趋势。在颍河、涡河流域内的治理虽然貌似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河患被平息,河
1930年代初期,上海市通志馆启动编修《上海市通志》,完成部分志书文稿以及文献汇编,后因抗战而中断。战后承续前业,撰成初稿,又因时局纷乱未得刊印出版,原稿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志稿原貌方为世人所知。志稿二十五编,涉及沿革、租界、地文、法制、政治、党务、外交、军备、教育、财政、交通、金融、商业、工业、农林牧渔、宗教、学艺、社会事业、风土、人物、大事记、沿革写
本文以林损为例,探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代,知识分子从地方小镇走向都市的过程中,血缘、地缘、学缘作用的变化。在传统乡村社会更多的依赖血缘、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林损早年在地方借助舅父陈黻宸的关系,接受了儒家传统的教育,又进入新式学堂,实现了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由传统士绅向新式学堂学生的转变。成年之后林损借助陈黻宸的人际网络,以地方士绅的身份参与温州地方事务,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在辛亥鼎革之际,林损
《史学周刊》为《华北日报》创设的一个副刊,创刊于1934年9月6日,停刊于1937年7月8日,共出143期,总约144文,先后由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杨效曾、傅安华编辑。《史学周刊》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启辩端,接续前此对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的论战,其所争论的主题主要为封建社会起因、奴隶社会分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方法异同等。二是“整理史料”,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作专精深细的研索,主要包含对中国古代社会生
家庭的教育选择是家长依据子女的需要,以实现家庭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现有教育类型、内容及品质等进行的一系列满足个体偏好的资源配置或方案决策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实施全面育人的两大体系,家长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规划者和决策者,面临在两大教育体系内的各类教育选择问题。虽然,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但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农村教育空间被压缩,农村
杨人楩是20世纪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如今却声名不显的史家。他一生致力于世界史的教研,是法国革命史研究专家、国内非洲史的拓荒者。本文主要依托杨人楩的著述和译著,参考相关报刊杂志,探究他的史学成就、特点和影响。本文关注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之互动,试图以杨人楩史学动态发展和与同时期他人编写的教科书进行比较,来凸显他的治学特色,尝试探寻以他为代表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本文凡四部分:第一章绪论,评
光量子理论的实际应用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度量等,其核心是对光量子信息的处理。大规模的光量子信息处理系统通常是由节点构成的网状结构。受光子传输损耗的影响,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成功连接可能需要多次尝试,这就离不开稳定、经济、高效的光量子存储器件。衡量光量子存储系统好坏的指标包括:存储效率,存储带宽,存储保真度等。其中,存储效率是最基础的特征指标;高的存储带宽对于存储器接入高速网络意义重大;而保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