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内家庭的教育选择实证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的教育选择是家长依据子女的需要,以实现家庭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现有教育类型、内容及品质等进行的一系列满足个体偏好的资源配置或方案决策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实施全面育人的两大体系,家长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规划者和决策者,面临在两大教育体系内的各类教育选择问题。虽然,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但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农村教育空间被压缩,农村家庭的“择校”现象逐渐显露,校外教育选择问题也逐渐凸显,亟须给予关注和解决。当前,比较成熟的教育选择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关于家庭的教育选择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或特殊群体家庭。由于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这些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因此,深入调研当前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真实状况,全面分析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县域内家庭如何进行教育选择并影响学生发展”为核心研究问题,以家庭教育决策相关理论和教育投入产出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家庭的学校教育选择(包括:小学类型、中学类型及最高教育类型)和校外教育投入选择(包括: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方面,研究了家庭的教育选择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特别研究了各教育选择间的作用关系。在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法,以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地区县域内35所公立小学的1039个家庭(学生、家长)调研数据为基础,以R语言和SPSS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采用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家庭的教育选择呈现多元化特征:学校教育选择呈现“取优”、“向城”趋势,校外教育投入选择呈“中等”状态。在学校教育选择方面,对于当前小学生家庭而言,家庭的最高教育类型选择普遍较高,多数家庭的选择为本科及以上,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选择已向硕士阶段延伸,有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决定让子女接受高职、大专及以下教育;有相当多的家庭对村镇小学有选择需求,未来对县市中学选择需求较大,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家庭未来对乡镇中学有较高选择需求。在家庭的校外教育投入选择方面,校外教育资金投入选择和校外教育时间投入选择趋势一致,整体呈“中等”状态。第二,家庭的教育选择主要受学生、家长及家庭特征影响。学校教育选择主要受家长和家庭特征影响,校外教育选择主要受家庭和学生特征影响。从“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限制”角度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两类限制”对各教育选择的影响略有差异。整体来看,“最高教育类型选择”和“校外教育时间投入选择”受家庭的教育决策制定能力限制影响较大;而“中学类型选择”和“小学类型选择”受家庭的教育决策执行能力限制影响较大;“校外教育资金投入选择”受家庭的教育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限制影响相当。第三,各教育选择间作用关系显著。对于小学生家庭而言,在家庭的教育选择系统内,未来最高教育类型选择显著影响未来中学类型选择,未来中学类型选择显著影响当前小学类型选择,当前小学类型选择显著影响校外教育资金、时间投入选择。概言之,“教育选择目的”影响“教育选择手段”,实证了教育选择间的“手段-目的”链关系假设。此外,当前小学类型选择影响未来中学类型选择,当前校外教育资金投入选择影响未来最高教育类型选择。这说明家庭已执行的教育选择,指导或限制未来的部分教育选择。第四,家庭的教育选择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影响各异。最高教育类型选择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韧性发展,未来中学类型选择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小学类型选择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发展,校外教育时间投入选择影响学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发展,校外教育资金投入选择影响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从分析结果看,最高教育类型选择和校外教育时间投入选择对学生发展影响较大。另外,“教育选择、学生发展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说明:校外教育投入选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发展作用关系显著,而学校教育类型选择对学生发展作用关系不显著。总体而言,本文在研究框架的构建、实证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对于理论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家庭的教育选择理论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展抽样范围、扩大样本规模,从更广泛的视角拓展研究主题。
其他文献
愤怒对当代人而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情绪,但愤怒一定会与怨恨相伴生吗?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1947-)继承了尼采对于怨恨的批评,为重新寻回愤怒的创造性力量而展开了他的血气政治哲学,本文聚焦于他的《愤怒与时间》(2006)(Rage and Time)(Zorn und Zeit)一书。在第一章,本文对于当今时代的愤怒、愤怒理论的发展史与斯洛特戴克的血气政治学进行
本文以南朝中央监察制度为研究对象,具体可分为对制度沿革的考定,与对制度实际运行的研究两大部分。南朝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台和尚书台的“二台”之制为核心,此制度以刘裕霸府时期尚书台获得“风闻奏弹”权为形成标志,此后宋、齐、梁、陈四代基本相沿无变。南朝的“二台”之制,由于各朝的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在各代呈现不同的样态。在弹劾程序的实际运行中,政治性因素愈加重要,决定了弹劾的发起和惩处的执行。第一章,主要介绍
“我-你”关系问题是诠释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诠释学史上曾依据对“你”的态度的不同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我-你”关系:第一种是实证主义模式下的“我-你”关系,第二种是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第三种是伽达默尔所提出的效果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这三种“我-你”关系实质上反映了诠释学不同流派的本质差异。实证主义下的“我-你”关系和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本质上都受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模式的
卡尔·波兰尼和迈克尔·波兰尼是二十世纪的一对杰出的兄弟思想大师。哥哥卡尔是卓有建树的经济社会学家和经济人类学家;弟弟迈克尔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哲学,特别认识论和科学哲学领域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想领域也有所建树。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卡尔的社会哲学得到了一轮明显的复兴,这是对当代经济理论进行系统反思的一个结果。相比之下,迈克尔的社会哲学却未得到相匹配
国民教育权学说是在战后日本五五年体制下诞生的教育法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教育权归属于国民,限制教育行政对教育内容的介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政治上确立了“自民党对社会党”的五五年体制,教育上则相应形成了“文部省对日教组”的构图。在保革对立、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教育权概念在日本被初次提及。之后双方围绕教育问题争论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涉及教育法解释及教育思想的诉讼,而国民教育权学说也在诉讼中完善,
《春秋经左氏传句解》是南宋林尧叟(字唐翁,生卒不详)撰著的一部《春秋左传》句解类经学文献,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春秋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其平易通俗的性格而未受到学界充分关注。本文对《句解》进行了文献和思想的系统研究。林尧叟曾自题里籍“梅溪”,但今属何地,众说不一,或谓福建,或谓浙江。由于《句解》一书反映出林氏与陈傅良一门具有学术渊源,考虑到陈门温州籍人士居多,所以林尧叟更有可能出身浙江温州平阳或乐清
本文以整个黄淮运的一个边缘区域——颍河、涡河的治理研究对象,借以窥测整个大流域治理困局的一般性特点。另一方面,本文以环境史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颍河、涡河流域内水利的治理模式变化、人口变化以及生态变迁的分析揭示在颍河、涡河流域内所产生的生态衰退问题,并以作为淮河流域的基本区域之一的颍河、涡河流域来透视整个淮河流域的生态衰退趋势。在颍河、涡河流域内的治理虽然貌似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河患被平息,河
1930年代初期,上海市通志馆启动编修《上海市通志》,完成部分志书文稿以及文献汇编,后因抗战而中断。战后承续前业,撰成初稿,又因时局纷乱未得刊印出版,原稿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志稿原貌方为世人所知。志稿二十五编,涉及沿革、租界、地文、法制、政治、党务、外交、军备、教育、财政、交通、金融、商业、工业、农林牧渔、宗教、学艺、社会事业、风土、人物、大事记、沿革写
本文以林损为例,探讨在近代社会转型时代,知识分子从地方小镇走向都市的过程中,血缘、地缘、学缘作用的变化。在传统乡村社会更多的依赖血缘、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林损早年在地方借助舅父陈黻宸的关系,接受了儒家传统的教育,又进入新式学堂,实现了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由传统士绅向新式学堂学生的转变。成年之后林损借助陈黻宸的人际网络,以地方士绅的身份参与温州地方事务,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在辛亥鼎革之际,林损
《史学周刊》为《华北日报》创设的一个副刊,创刊于1934年9月6日,停刊于1937年7月8日,共出143期,总约144文,先后由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杨效曾、傅安华编辑。《史学周刊》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启辩端,接续前此对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的论战,其所争论的主题主要为封建社会起因、奴隶社会分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方法异同等。二是“整理史料”,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作专精深细的研索,主要包含对中国古代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