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互联网络这把“双刃剑”为我们开辟了“另类生存空间”,以虚拟生存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络的急速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只知道何时开始不知道何时结束”的网络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全民上网”时期,进行超越时空虚拟生存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道德心理意识、道德行为活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特别是新疆高校大学生身处特殊的伦理境遇,网络生存更是迷惑重重、危险多多。研究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文章以伦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立足当前网络伦理问题,科学的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构建新疆高校大学生和谐网络环境。网络伦理作为现实伦理的延伸,他不仅关乎现实社会主体人的道德意识与伦理原则,更突出的阐明了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物进行网络生存时体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道德关怀。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网络空间道德行为主体作出的有悖于或不符合网络伦理原则及其道德规范且有害于网络社会健康发展和有碍于网民文明上网的网络行为所致。网络伦理道德的建构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络的普及进程,导致网民虚拟生存的道德诉求不能获得满足,慎独自律的品质难以培养,伦理他律的机制难以建立,匿名生存弱化了主体的道德责任,削弱了客体的监管力量,加速了网络道德败坏之风的蔓延。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综合研究得出,新疆高校大学生大多数还是坚守着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主流群体的网络道德是好的,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特点的作用,即使大部分学生网络伦理正当也不能保证文明网络环境和网络安全,个别学生的伦理失范行为也会使得所有正义力量化为乌有,“木桶原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网络社会中凸显形象的警示作用。大学生缺乏网络法制、诚信、责任和自律等方面的思维意识,表现在现实方面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终端及上网行为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是网络伦理现状;大学生主体沉溺、诚信缺失、人格异化和自律缺乏等是产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体性根源,社会、学校、家庭及手机等网络客体的监管不力教育不足是造成网络伦理失范的重要外因;解决网络伦理失范问题的对策要从主体意识领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文伦理素养和培育自身法制、诚信、责任及自律意识,最后落到实处社会要加强技术监管、学校要推行网络伦理课程、家庭要监督子女网络行为活动及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践行网络诚信美德,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避免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