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及对保留生育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冷刀-电刀-冷刀宫颈锥切术(C-E-CKC)与CKC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疗效以及对保留生育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适合的术式,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因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CINII,CINIII)行宫颈锥切术患者进行分析探讨。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38例,其中C-E-CKC组81例,CKC组57例。入选标准为:(1)患者经我院病理科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确诊或会诊后诊断为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CINII-CINIII);(2)患者年龄≤40岁,并且均于我院行手术治疗,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均采用C-E-CKC术和CKC术。(3)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合并症(4)患者术后规律随诊。病例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失访的患者;(3)术后随诊时间不足1年者(4)术前病理未经我院病理科会诊为外院结果;(5)诊断性锥切后而行子宫切除术者;(6)锥切术后病理证实微浸润性宫颈癌;(7)伴有其他生殖系统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患者;(8)既往患有不孕症或宫颈机能不全及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联系方式、住院时间,术前孕产情况、术前宫颈活检病理、高危HPV感染情况,吸烟,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不同转化区锥切组织的长度、锥切术后病理、切缘情况、是否累及腺体、及术后复查情况,妊娠情况,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基本资料。分析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探讨C-E-CKC与CKC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疗效,并为患者提供更加适合的术式,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统计方法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等为计量资料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E-CKC与CKC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的年龄、孕产次数、住院时间、术前高危型HPV感染、吸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E-CK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60±5.98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01士12.03)ml;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1.56±0.18)cm;I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1.58±0.24);II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1.67±0.29)cm;CK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67±5.9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9.56士16.13)ml;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1.71±0.34)cm;I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1.80±0.37);III型转化区平均切除锥体长度为:(2.20±0.27)cm;C-E-CKC与CKC两组上述各指标比较,C-E-CKC组均明显小于CK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933,t=-2.315,t=-1.890,t=-2.830,t=-2.619;分别P=0.000,P=0.022,P=0.032,P=0.004,p=0.040)。3.C-E-CKC与CKC两组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比较:C-E-CKC组术后病理为HSIL(CINII,CINIII)者为46例,LSIL者为19例,宫颈炎者为16例;与术前病理结果相符率为56.79%,较术前病理降级率为43.21%,术后病理阴性率为19.75%;CKC组术后病理为HSIL(CINII,CINIII)者为34例,LSIL者为10例,宫颈炎者为13例;与术前病理结果相符率为59.65%,较术前病理降级率为40.35%,术后病理阴性率为22.8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C-E-CKC与CKC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C-E-CKC组并发症共有2例(流血为0例,宫颈管粘连或狭窄为1例,感染为1例);术后出血率为0,感染率为1.23%,宫颈粘连或狭窄率为1.23%;并发症发生率为2.47%;CKC组并发症为4例(流血为1例,宫颈管粘连或狭窄为1例,感染为2例);术后出血率为1.75%,感染率为3.50%,宫颈粘连或狭窄率为1.75%;并发症发生率为7.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E-CKC与CKC两组术后病变累腺情况、切缘阳性、病变残留及复发情况比较:C-E-CKC组术后患者切缘阳性率为3.70%(3/81),病变累腺率为45.68%(37/81),病变残留率为0(0/81),复发率为1.23%(1/81)。CKC组患者切缘阳性率为3.51%(2/57);病变累腺率为40.35%(23/57),病变残留率为1.75%(1/57),复发率为3.51%(2/5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E-CKC组:随访时间1-2年36例患者均无复发,复发率为0(0/36);随访3-4年40例患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2.50%(1/40);随访时间5年5例患者均无复发,复发率为0(0/5)。CKC组:随访时间1-2年22例患者均无复发,复发率为0(0/22);随访3-4年28例患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57%(1/28);随访时间5年7例患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4.29%(1/7)。C-E-CKC与CKC两组术后复发以及安全性情况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6.C-E-CKC与CKC两组术后妊娠和分娩情况比较:C-E-CKC组术后患者妊娠率为35.8%(29/81),分娩率为58.62%(17/29),孕中期流产率为6.90%(2/29),不孕率为2.47%(2/81);CKC组术后患者妊娠率为26.31%(15/57),分娩率为47.06%(8/15),孕中期流产率为13.33%(2/15),不孕率为5.26%(3/57),C-E-CKC与CKC两组患者术后妊娠、分娩、流产及不孕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已经分娩的患者中,C-E-CKC组:早产率17.64%(3/17),胎膜早破率11.76%(2/17),预防性环扎率23.53%(4/17),剖宫产率94.12%(16/17);CKC组:早产率37.50%(3/8),胎膜早破率25.00%(2/8),预防性环扎率25.00%(2/8),剖宫产率75.00%(6/8);C-E-CKC与CKC两组分娩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C-E-CKC与CKC两种方法用于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均安全有效。2.与CKC相比,C-E-CKC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切除宫颈组织相对较小,对于能够更好地保持宫颈的完整性,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来说更适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固定加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加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缺陷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压疮监控记分法对申报的30例压疮监控记录单进行核查确认。结果护理人员申报备案22例,难免压疮8例;
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是目前最先进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UPFC,其换流阀上使用
系统仿真活动是围绕着仿真模型进行的,因此在适应用户应用目的的前提下,仿真模型的质量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真实对象行为特性的判断和对仿真结果可用性的信心。模型VV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60例气滞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患者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其组成为: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当归9g;没药6g;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服法:水煎取汁200毫升,早晚分次服用,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服
随着先进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高性能控制芯片的不断迭代升级,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PMSM)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实现高精度、高动态性能的PMSM控制,速度与位置的闭环必不可少;同时,安装机械式速度与位置传感器往往使得系统体积和重量增加,成本上升,因此限制了PMSM在一些特殊场合的应用,而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技术可以很好克服这些缺点。由于滑模观测器(SMO)算法简单,易于工程实现,在电机控制领域有着广泛应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国当前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推广的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体育运动方式确保每日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与传统的课间活动方式相比,该种新形式
目的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SSDM)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多次自行评估其疾病活动度、抑郁、焦虑、生命质量指标,观察RA患者真实的病情活动、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2017年02月-2019年1月期间苏北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382例RA患者使用SSDM多次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S28)、晨僵、斯坦福健康评估问卷(
林缘区油田森林覆盖率高,大部分都在80%以上,且绝大部分属于自然保护区,开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其相关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成熟开发技术和方法[15]。本文以地处林缘区
针对地下构筑物坍塌事故的突发性、灾难性、破坏性、继发性的特点,要求有切实有效的救援方案,采用救援钻孔建立直达被困区域的通道的方法最直接有效。以拯救生命为目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