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未来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研究者们较为深入研究了中小学心理素质的影响机制与功能作用(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2017),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中小学生更为复杂,缺乏客观有效的测量工具科学衡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学校、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水平较高,已有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较大(王滔,2002;罗品超,2005;王沥滢,2016)。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亟待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所以,本研究拟系统考察全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探究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等主要发展指标的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对推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包含3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测量等值性,旨在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科学性;研究二:运用测量等值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探究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等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差异;研究三:以大学生主要发展任务为指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本研究主要结果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经检验基于心理素质双因子模型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之间都具有良好的测量等值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的有效工具。(2)从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状况来看,总分以及分维度得分都呈现负偏态分布,心理素质水平低下的个体相对较少,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从分维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要显著高于认知品质和适应能力。从人口统计学变量间的差异性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在性别上,男生的心理素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并且两者在认知品质得分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在年级上,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即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家庭居住地上,来自不同家庭居住地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呈现出由省会城市、地州市、县城、乡镇和农村逐级递减的趋势。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总分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分要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经济带层面,东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优于中部地区。(3)从大学生的主要发展指标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学业发展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针对不同的发展指标,心理素质的内在功能作用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认知品质对与学业成绩、个人成就等密切相关的指标起显著性影响,对涉及情绪情感、价值判断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个性品质多对涉及情绪情感状态的指标影响显著,对于成绩、成就等方面的影响较弱;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指标都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