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改制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激励因素研究——以江苏省H企业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6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国有企业开始了改制的步伐。随着改制力度的加大和改制范围的扩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制进程逐渐加快,并逐渐上升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研究重点。但是改革并不是最终目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是为了搞活国有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德斯勒曾经指出:所有人力资源活动都有激励的含义。作为企业执行力的主体、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及员工的示范榜样,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中、基层管理者已逐渐成为改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改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 本次研究以江苏省一大型改制企业——H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员工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他们的激励因素,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探讨。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员工访谈、问卷调查得到在大型改制企业的背景下中、基层管理者的激励需求特点,并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各个独立的激励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他们进行结构化分类。其次,通过对调研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对大型改制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被激励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的激励因素。最后,我们还探讨了激励因素和大型改制企业中、基层管理者被激励程度在年龄、工龄、学历这些干扰变量上的差异。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构建出了大型改制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激励因素模型,并对大型改制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其他文献
现代实践观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造世界为最主要的内容,实践结构为“主体-客体”;后现代实践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结构为“主体-主体”结构。但前者忽略了主体-主体
课程标准实施涉及与课程标准文本、教育系统和变革过程之间的三重关系.它既表现为把课程标准文本付诸于实践,也表现为一定的公共系统化过程,并引出相应的变革.当课程标准实施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包括地理人文素养、
文章为了探讨大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方法对福州市504名大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情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教学实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实验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关注地理知识层面的教学较多,而对于地理过程性知识则关注的较少,导致很多学生仅仅是知道一些表面的地理知识,而对于如何得到的,较深一层次的了解不到位,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