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与中小城市发展关系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203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本地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其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的进程、方 式、速度,城市的形态、规模、功能、结构、用地布局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等均产生重大影 响。正确把握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适应发展环境、释 放发展潜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为了便于研究,论文从城市规划视角,把类别多样、层次交错、关系复杂的城市发展 因素整合、归纳到以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为核心的构架中来,形成城市化发展、城镇体系 重构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所构成的富有城市规划学科特色的城市发展体系,以此作为研究 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 论文首先从理论认知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对产业集群进行基础研究。在回顾和评述国内 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类型、形成机制及发展规 律;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扫描和深入分析。 随后论文从城市化发展、城镇体系重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三个体系、九个方面,分 析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发现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城市发展 对产业集群具有约束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适应、协同共进的关系。但是, 必须指出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对等的: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 第一性的,居于主导和主动地位;相对而言,城市发展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是第二性的,处 于从属和能动地位。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是在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之下, 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 论文最后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提出产业集群与城市协调发展的 基本策略。以此,为建构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提供建议,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 依据,谋求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中小城市,产业集群,城市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
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丽江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地方,并且面临着经济与文化的大转型。而在这个时期中,丽江地区愈加突显出现代生活与传统乡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作为地区文化和
面对当今建筑界在学术方面学究式的取巧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对形式的过于强调,该论文从本体出发,从建筑的构造、技术、材料、空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各个方面思考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而其中最大的制约因
当今,在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中,城市综合体的出现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但也因为城市综合体功能复合、规模庞大,使得其内部空间的导向问题开始变得十分棘手。使用者
现代化是人类不断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追求理性、科学和民主的过程。现代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文化取向和价值系统,对于一个民族或地区而言,现代化是努力以赴的目标
本文以中介空间作为寒地建筑设计研究的切入点,在对其历史演变、气候背景及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寒地建筑中介空间的专业概念。通过对寒地建筑中介空间模糊
本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作为旧上海最大的公共场所的张园到里弄住区的张家花园的发展变迁;第二章将张家花园公共空间形态分成街道结构、街道尺度、街道节点、街道界面、街
本文主要从区域发展力量要素及其整合的角度,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和全球化形势下的城市化战略道路选择,以及城市化发展中的区域力量整合问题。并具体以河南省为例,围绕全省城市化进
学位
高校艺术楼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专业教学楼,应当如何体现出对整个校园的积极影响成为本文写作的动因。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六个章节,说明了高校艺术楼的重新定位以及空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