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华语电影字幕翻译—以《英雄》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扩张,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影视翻译是进行此交流过程的关键因素。影视翻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亦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地,开始受到翻译界的关注。   首先,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必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系统的建立要依赖文学翻译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创建一套可供研究的理论体系。其次,在影视翻译实践中,由于电影有其自身特点,电影翻译必须兼顾这些特点。   电影翻译基本分为三种类型:字幕翻译,配音和覆盖画外音。本文仅讨论国内影片翻译的主要形式—字幕翻译。在参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讨论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策略。纽马克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交际效果的传达,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程度获得源语读者的感受。电影字幕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到观众对源语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接受问题,同时结合电影字幕自身特点(瞬时性,画音同步等)以达到源语电影与译语观众的有效交际;基于纽马克有效交际的论述,作者总结了指导电影字幕翻译的四原则,即易读原则,节减原则,等效原则,和概括原则;最后以国产电影《英雄》为例,分析以上四个原则如何体现在译者所采用的各种翻译策略中,以论证交际翻译运用于电影字幕翻译的可行性。   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把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电影字幕特点相结合,为影视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总结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英雄》字幕各种翻译策略,指导国产电影的字幕翻译实践,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在海外市场的蓬勃发展。  
其他文献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称批评性语篇分析,简称CDA,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Roger Fowler和GuntherKress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所创立的一种语篇分析
学位
自二十世纪以来,非裔文学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了美国文学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人知识分子通过文学不断地表现对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和歧视的不满和反抗,同时在探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