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疾病书写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是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的留学生,又是一个疾病缠身的病人,同时也是一位作家。这三种身份共同构成了郭沫若疾病书写的三个维度——“医学、疾病、文学”。本文立足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并联系郭沫若的医学经历和疾病体验,发现郭沫若的疾病书写存在着医学性、性别对立、隐喻、亲历性的特征。具体来说,首先,医学的经历促使郭沫若运用医学的冷静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疾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郭沫若对于疾病的描写以医学上病历的形式呈现;第二,在描述疾病时,郭沫若常使用西方拉丁字母的医学术语;第三,疾病的医学知识被作为一种批评方式运用到文学批评中。这些都使得郭沫若的疾病书写具有医学的质素。其次,郭沫若对两性的描写呈现出两极化的倾向,疾病增添了女性的美丽,而对于男性来说,疾病总是苦痛、绝望的象征。再者,郭沫若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浪漫性隐喻和社会性隐喻意义。疾病的浪漫性隐喻主要由肺结核和晕病这两种疾病作为载体,而疾病的社会型隐喻则是通过疾病来隐射社会现实。最后,疾病书写的亲历性特征指的是郭沫若的疾病书写通常是其当时的疾病状况的反映。郭沫若的疾病书写丰富了疾病在文学中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是近代科学方法的文学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郭沫若在有一些作品中掺入过多的疾病的医学性常识,医学气息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性,不免显得繁琐凝重,造成文章“夹生”的状态。同时,因郭沫若的疾病意识并不十分的强烈,疾病书写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其他文献
明朝中叶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出现了早期的市民阶层,具有启蒙意义的晚明美学应运而生。这股美学思潮强烈的呼唤审美主体的独立和自由,对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对后世
周扬作为建国之后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大部分时间中都以一个文艺官僚的面目出现。他紧跟毛泽东的思想,奉行“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口号。在一场场文艺运动中,他以极左的面目
《史记》从史学角度看,是一部空前巨大的历史著作,推为二十四史之首,称为“史家之绝唱”;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称为“无韵之离骚”。作为一部“以志人物”为中心
盖景超先生是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    问:纳豆是什么豆?  答:纳豆不是黄豆和其它各种豆。纳豆激酶是纳豆菌使大豆发酵后所产生的酵素,是纳豆的独特成分,在大豆及其它大豆制品中都找不到。  问:选鲜纳豆还是纳豆胶囊?  答:鲜纳豆由于气味难闻,保管携带不便,预防和治疗都要吃很多很多。用现代科技制成的纳豆胶囊,即保留了纳豆生物活性,又萃取了纳豆全部精华。配上红曲
鲁迅作为民族的脊梁,以思想意识上的前瞻性和文本书写中的先觉性鼎力承担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启蒙者角色。在他的行为先导下,中国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力量跨入文坛,从
人口众多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权威人士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年均净增仍将在1000万人以上。这不仅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也将进一步加大劳动就业压力和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人口与社会及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及资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王小波和米兰·昆德拉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精神立场和创作理念,对他们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笔者的出发点并不是简单的对比,也不是学究式的考据,而是试图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