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青海地区收治的经胃镜、肠镜、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病例246例,根据2008年改良NIH危险度评估,应用SPSS20.0软件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肿瘤的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收集的246例病例中,年龄范围20-82岁,平均年龄57.0±11.4岁,40岁及以上占93.50%。男女比例1:1.02。胃间质瘤最多见,小肠间质瘤次之。汉族与藏族、回族的肿瘤发生部位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较小,小肠间质瘤的肿瘤直径较大(p<0.05)。2、临床表现:腹部不适患者占69.1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占12.19%;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占2.44%;其他症状来院患者占6.10%;体检发现者占10.16%。3、辅助检查:普通内镜检出率91.13%,腹部CT检出率91.57%,超声内镜检出率为100%,三种辅助检查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病理及免疫组化:根据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53例(26.24%);低危患者42例(20.79%);中危患者42例(20.79%);高危患者65例(32.18%)。汉族与藏族、回族在术后危险度构成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小肠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危险度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3.33%,CD34阳性率91.89%,DOG-1阳性率93.81%。结论:1、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患者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性。发病部位以胃最多见,其次是小肠,汉族与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发病部位的构成上无明显差异。2、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患者常常以腹痛腹胀和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和黑便)症状为主诉来院就诊,也可无症状体检发现。3、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术前常行腹部CT、普通内镜和超声内镜等辅助检查,检出率无明显差异。4、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手段目前以手术达到R0切除为主,手术率89.02%,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来决定手术方式。5、青海地区胃肠间质瘤的确诊主要是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汉族与藏族、回族在危险度构成上无明显差异性,中高危险度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的服药率37.68%。6、青海地区小肠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大,危险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