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在同济大学的发展研究(1952-2007)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教学,“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目前,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概论”和“建筑设计基础”(2000年之前称“建筑设计初步”)两门子课程。前者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建筑方面的基本认知和理论;后者引导学生掌握建筑表达和表现的基本技能、形成全面的建筑设计思维(设计观)和初步的设计能力。   在我国现代院校建筑教育的起源和沿革过程中,建筑设计初步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主要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自1920s初直至1970s末之间总体学院式的“建筑制图+建筑表现”(亦称“渲染体系”)为主导的基础教学模式,以及自1980s以后现代建筑思想下的变革为趋向。在这一整体背景之下,同济大学建筑系因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地缘背景,与国内其他主要建筑院校交错影响,成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发展轨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在我国建筑教育沿革的大背景下,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在同济大学建立和曲折发展的历史,梳理了其中现代建筑教学理念及其相应教学模式形成和演进的脉络,并剖析了这一历程背后诸多社会变革、学科发展、以及组织机制变化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论文的主体研究时段为1952年至2007年,文中第四章至第七章对这一时段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论文第二、第二章分别整理和介绍了1952年之前东、西方相关建筑教育的渊源,以及中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源起和沿革的背景状况;特别包括了对组成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三个主要建筑院系设计基础教学特征的追溯,从而使论文的主体研究部分处于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之中,与整体的历史发展更加有机连贯。第八章则对全文作了总结,并在对设计基础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摸索中国古建、西洋古典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之后,进行模仿和再发挥的实践产物,带有强烈的探索性色彩。从整体上来讲,近代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技术和文
中原传统民居是中国民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的地理及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种特征对中原地区民居的形式和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特定的生物气候条
植物是中国传统同林造同要素之一,对传统园林空间天然意趣的营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在植物配置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内
通过城市流域尺度的综合调控、管理实现地表水文生态健康是当前雨水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在流域尺度下对雨水设施的研究多以控制水量为目的,模拟某单一设施的优化数量与
消费空间作为当代城市里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仅是城市商业经营活动的物质载体,在当代城市空间被日益分包开发进而专属化的今天,消费场所
学位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了众多的遗址遗迹,这些成为我国弥足宝贵的财富。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遗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
鉴于中国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空间发展随意性与趋同性等问题,引发了本文对丘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思考,引入适应性理论作为解释和提倡城市空间合理形成的基本理论内核
日本建筑师组合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是当今世界重量级的建筑设计团队,与其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建成作品相比,他们很少在理论界对其设计理念进行解说,这为我们深度理解其设
我国是全球地震多发地区之一,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和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不容小
寒地办公建筑作为寒地城市系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主要场所,能否积极回应和解决寒地地域环境所产生特定问题、创造适宜人们工作生活的舒适场所,在当前愈加强调建筑生态与地域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