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及实践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传统民居是中国民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的地理及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种特征对中原地区民居的形式和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对中原传统民居应对气候的特征及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概括出中原传统民居应对气候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尝试将其中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部分应用于当代建筑实践中。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探讨了中原地区自然地理及气候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中原地区的过渡性特征;梳理了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理论线索,论述了传统民居的热舒适及其调节机制。从影响中原传统民居的因素入手,提出了多因素共同作用机制。进一步引入了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理论和边界理论,总结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其次,以适应气候为线索,论述了中原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分类,并进一步论述分析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构造措施和细部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冬夏两季双向气候应对模式,并分别从隔热与保温、遮阳与日照、通风与防风以及采暖、防水和防潮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在技术分析方法方面,论文运用了CFD通风仿真模拟技术和日照动态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数字模型,为进行部分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最后,在概括和总结中原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尝试将一些适宜技术和策略应用到当代建筑实践中,使其充分发挥潜在的实用价值;而且拓展当今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探索符合当代中原建筑适应气候的节能减排新模式。
其他文献
街道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物理环境密切影响着街道内行人的舒适度以及街区的环境质量,由于严寒地区冬季时间较长,街道空间环境较为恶劣,给城市居民的冬季室外生活造成诸
城市历史片区的地域特色,包括建筑风貌、文化标志、外部公共空间以及体现其独特城市文化氛围和形象的社会活动等,已经成为城市吸引投资、发展文旅产业及激活老城区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设计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手段,数字化设计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建构模式受到越来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的设计思维和创作过程是多元化的。近年来,折叠建筑也逐渐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由于其在空间、功能、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异质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折
近些年来各地兴建了大批音乐厅丰富当地的市民文化生活,部分建成后的音乐厅音质条件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声环境的主观需求。目前,没有一种相应的科学方法探索影响声环境主观评价的
中国的住宅建设已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在满足住宅适量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又要追求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因此,实现住宅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
学位
地震遗址遗迹景观保护规划与展示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地震遗址遗迹遍布在四川灾区大地,如何将这一特殊景观进行保护规划与展示
当前社会,由建筑生命周期短暂现象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病,一直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占建筑市场主要份额的住宅来说,如何建设能够长久使用的
中国近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摸索中国古建、西洋古典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之后,进行模仿和再发挥的实践产物,带有强烈的探索性色彩。从整体上来讲,近代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技术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