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区间流域典型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的蓄水运行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显著改变了三峡区间流域原有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势,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在该流域的落地实施,加速了该流域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使得该流域内部非点源污染问题愈发复杂。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对三峡区间流域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规律,对防治三峡区间流域非点源污染,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统一,以及形成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考虑三峡区间流域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所在的香溪河流域和中游重点开发区开州区所在的澎溪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构建了香溪河流域和澎溪河流域非点源模型,并以实测径流和水质数据验证了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基于模型结果探究了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对兴山县和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非点源总氮(TN)和总磷(TP)污染负荷的影响规律。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环境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定量评估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对区县土地利用及非点源污染负荷影响的技术方法,并在三峡区间流域典型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和重点开发区开州区进行了应用分析。(2)以分布式物理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研究区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模型。基于高精度的土地利用、DEM、气象、土壤、点源以及乡镇尺度的附加非点源等基础数据,构建了香溪河流域和澎溪河流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模型,并以实测径流和水质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验证,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均在0.71以上,ENS均在0.60以上,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满足研究区域模拟精度的要求。(3)分析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和重点开发区开州区两个典型主体功能区在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制度实施前后的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对兴山县和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不尽相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加快了兴山县林地面积的年平均增加及耕地、草地面积的年平均缩减速率,延缓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年平均扩张速率;重点开发区的定位延缓了开州区林地面积的年平均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年平均缩减速率,加快了草地面积的年平均缩减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年平均扩张速率。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和重点开发区开州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而耕地、草地面积均有减少,但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速率不同。2010年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制度实施后,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下兴山县林地的年平均增加速率及耕地、草地面积的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由2.2%、5.4%和1.4%提高至2.7%、10.6%和1.5%,建设用地面积的年平均增加速率由11.1%降低至3.4%;重点开发区定位下开州区林地面积的年平均增加速率以及耕地面积的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由9.7%、9.4%降低至5.3%和8.3%,草地面积的年平均减少速率以及建设用地的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由1.4%和5.3%提高至11.0%和29.9%。(4)研究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和重点开发区开州区两个典型主体功能区在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制度实施前后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的变化规律。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对兴山县和开州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影响各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提高了兴山县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的年平均削减速率,重点开发区的定位降低了开州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的年平均削减速率。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兴山县和重点开发区开州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均呈下降趋势,兴山县、开州区的非点源总氮负荷分别降低1395吨和927吨,非点源总磷负荷分别降低77吨和171吨,但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速率不同。2010年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制度实施后,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下兴山县TN、TP污染负荷的年平均降低速率分别由7.8%、9.1%提高至8.0%和9.6%;重点开发区定位下开州区TN、TP污染负荷的年平均降低速率分别由3.6%和5.1%下降至1.0%和1.5%。(5)针对主体功能定位改变,模拟分析了兴山县和开州区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在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下的变化规律。相较于2010年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制度实施之前,农产品主产区定位下区县TN、TP污染负荷均有增加,重点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下区县TN、TP污染负荷均有减少,但减少速率不同,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下区县TN、TP污染负荷的减少速率大于重点开发区定位下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减少速率。
其他文献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关系形成了以人为节点的复杂传播网络,传播着包括信息、观点乃至病原体等各式各样的传播内容。传播网络推断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准确地了解这些传播网络和相关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促进或者阻止未来的传播事件。现有的绝大多数传播网络推断算法需要节点确切的感染时间信息作为输入数据。然而,在众多真实世界的传播过程中,确切的感染时间信息往往是缺失的,从而导致现有方法的可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为此
目的:乳腺癌作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的身心健康。已有研究证实,II型糖尿病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同时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较血糖正常者有着更高的组织学分级及更差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二甲双胍作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线药,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具有抑制乳腺癌并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提示二甲双胍的抗癌作用可能与其调控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危及着大家的信息安全。在保护网络信息的研究中,传统方法是对信息进行加密。然而由于加密数据格式杂乱,异于普通数据,容易引起敌手的猜疑。当下,信息隐藏作为信息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业内广受欢迎。与加密技术不同的是,加密仅仅隐藏了信息的内容,而信息隐藏在隐藏了信息的内容的同时还隐藏了信息的存在,利用了载体的冗余空间进行隐蔽。隐蔽信道作为信息隐藏的
油纸电容式套管作为变压器的重要配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套管的温度分布与热点是决定其运行状态的重要因素,对套管的温度场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套管电容芯子极板端部的介质不可避免会发生老化,对极板端部介质老化的机理尚缺乏研究。因此本文对于油纸电容式套管运行时的温度场和电容芯子极板端部介质老化机理行仿真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套管温度的影响,获取极板端部介质老化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许多的净水处理技术正在被研究。在这些净水处理技术中,分离膜工艺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投资低、环保和通量稳定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出现膜污染现象,使得膜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膜污染一方面是指过滤液中含有的有机物、胶体易于吸附到膜表面和孔壁上,导致膜结垢,从而影响膜的通量和选择性,增加能耗,增加运营成本。有效抑制有机物污染的关
通信、电力、金融以及国防等领域很多基础设施都是建立在时间同步基础之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应用对时间同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卫星导航系统(GNSS)进行时间比对可以达到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精度,但通常只能进行两个节点之间时间比对,且比对结果存在滞后性,该类技术主要被时频实验室用来进行时间传递,不适合大范围地使用。通过GNSS授时的方法来实现时间同步具有成本低、实时、用户数不受限和全球覆盖等优点,但
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形成了以人为节点、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关系为边的复杂传播网络,传播着言论、资讯甚至疾病等不同内容。影响传播推断技术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准确地了解这些传播网络和相关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促进或者阻止未来的传播事件。现有的影响传播推断方法大多基于节点被感染的确切时间数据,但在许多真实世界的传播过程中,通过监测网络中节点的感染状态的变化来获取节点感染时间数据通常需要较高的甚至难以负担的
探究植物中农药的吸收、迁移、代谢和消除等环境行为,对充分认识该物质的生物富集性、持久性,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用于监测农药在可食用植物中的环境行为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离体分析对动植物具有损伤性或致死性,无法对同一生物实现重复采样和长期监测。本文设计了一种抗基质污垢强,生物相容性好,传质速率快,对非极性卤代有机物具有特异性识别的活体固相微萃取(in vivo
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多媒体数据被生成、传递和处理。如何在海量的多媒体数据中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是互联网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跨模态检索是重要的解决方式之一。跨模态检索技术可以根据一种给定模态的查询,搜索到其他模态的语义相关数据。另外,跨模态检索的应用场景广泛,最常使用的是图像和文本间的相互检索。然而,传统方法应用在跨模态检索上的效果并不好。比如说,没有类别信息帮助的无监
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我国土壤污染以无机型为主,无机污染中重金属镉问题突出,点位超标率达7%,高于其他超标重金属。土壤镉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损害人体器官并造成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给人体健康、环境安全带来风险。评估土壤镉污染风险一方面需要调查土壤镉的空间分布,同时更需要掌握镉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反应,从而准确预测镉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或淋溶至地下水的